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激励与流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59页
   ·研究意义与背景第10-14页
     ·知识时代中的知识型员工管理第10-11页
     ·高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战略地位的提升第11-12页
     ·高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重要性及难点第12-14页
   ·相关理论综述第14-54页
     ·知识型员工研究第14-21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21-28页
     ·绩效评价理论第28-34页
     ·激励理论第34-52页
     ·和谐管理理论第52-54页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第54-59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54-5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55-56页
     ·本文的研究路线与主要创新点第56-59页
第二章 高知识型员工及其管理特征分析第59-77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其特征第59-70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第59-60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第60-62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行为特征第62-65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性特征第65-67页
     ·基于系统原理的高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第67-70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激励流动管理的系统分析第70-77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激励流动管理的特征第70-72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激励流动管理系统的目标与环境第72-74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激励流动管理系统的结构第74-76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激励流动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第76-77页
第三章 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契约与评价机制第77-101页
   ·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契约第77-83页
     ·绩效契约及其特性第77-79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契约构成第79-80页
     ·高知识型员工与利益相关者的柔性绩效契约关系第80-83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及其关键指标第83-92页
     ·高知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第83-84页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84-86页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指标第86-87页
     ·高知识型员工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第87-92页
   ·高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绩效评价第92-94页
     ·柔性绩效评价的一般框架第92-93页
     ·柔性绩效指标与刚性指标的柔性评价第93-94页
   ·应用举例:某高校教师的柔性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第94-101页
第四章 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第101-142页
   ·柔性评价指标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模型第101-117页
     ·聚类分析与模糊聚类分析第101-111页
     ·判别分析第111-117页
   ·柔性静态评价的方法与模型第117-137页
     ·关键事件法与模糊逻辑推理第118-121页
     ·数据包络分析与模糊数据包络分析第121-137页
   ·柔性动态评价的方法与模型第137-142页
     ·Malmquist指数的计算及其分解第137-140页
     ·高知识型员工生产率变动分析第140-142页
第五章 高知识型员工超契约激励机制研究第142-160页
   ·基于声誉的高知识型员工超契约激励机制第142-150页
     ·声誉的作用机理第142-143页
     ·高知识型员工声誉激励模型第143-150页
   ·基于工作设计的高知识型员工超契约激励机制第150-156页
     ·工作设计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50-151页
     ·基于工作设计的高知识型员工超契约激励机制第151-156页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知识型员工超契约激励机制第156-160页
第六章 高知识型员工和谐流动研究第160-176页
   ·高知识型员工流动影响因素分析第160-162页
   ·高知识型员工和谐流动机制的建立第162-165页
     ·高知识型员工和谐流动管理的目标第162-163页
     ·高知识型员工和谐流动管理机制的原则第163-165页
   ·高知识型员工和谐流动管理机制的建立第165-176页
     ·科学化选聘高知识型员工第165页
     ·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契约第165-167页
     ·内部营销培养组织忠诚度第167-169页
     ·建立和谐实践社群提高组织嵌入度第169-173页
     ·建立和谐的内部流动与外部流动机制第173-17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7页
附录 Matlab模糊聚类分析代码第187-19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93-194页
致谢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正态分布的动态金融波动性模型研究
下一篇:市场机制下电网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