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菌素生产菌株选育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 ·背景介绍 | 第8-9页 |
| ·多杀菌素概述 | 第9-17页 |
| ·多杀菌素的组成 | 第9页 |
| ·多杀菌素主要成分的结构 | 第9-11页 |
| ·多杀菌素产生菌的介绍 | 第11-12页 |
| ·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5页 |
| ·多杀菌素的性质 | 第15页 |
| ·多杀菌素的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 ·菌种改造的方法 | 第17-20页 |
| ·诱变 | 第17-19页 |
| ·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20-23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20页 |
| ·氮源的选择 | 第20-21页 |
| ·前体的选择 | 第21页 |
| ·辅因子 | 第21-22页 |
|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多杀菌素的研究现状和新发展 | 第23-24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25-44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出发菌株 | 第25-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设备与装置 | 第26-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培养方法 | 第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菌种诱变选育 | 第31-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 ·HPLC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 ·菌种诱变选育 | 第37-42页 |
| ·终筛菌株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多杀菌素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4-65页 |
| ·前言 | 第44页 |
|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供试菌种 | 第44页 |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培养方法 | 第45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 ·多杀菌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45页 |
| ·种子培养条件优化 | 第45-46页 |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 ·正交设计实验 | 第47页 |
| ·辅因子的添加实验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2页 |
| ·种子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 ·种子培养条件优化实验 | 第48-53页 |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3-57页 |
| ·正交设计实验 | 第57-61页 |
| ·辅因子的添加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