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民营企业及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民营企业概念及类型 | 第17页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7-24页 |
·现代企业制度 | 第18-19页 |
·产权结构 | 第19页 |
·公司治理结构 | 第19-20页 |
·委托代理 | 第20-21页 |
·交易成本 | 第21-22页 |
·权变理论 | 第22-23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4页 |
·国外企业治理类型及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亚洲的家族治理模式 | 第24页 |
·单层委员会模式 | 第24-25页 |
·双层委员会模式 | 第25-27页 |
3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模式 | 第27-32页 |
·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类型 | 第27-28页 |
·各种模式存在的基础和原因 | 第28页 |
·主要模式的发展状况 | 第28-32页 |
·家族治理模式 | 第28-30页 |
·现代法人治理模式 | 第30-32页 |
4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比较分析 | 第32-38页 |
·主要治理结构模式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32-36页 |
·产权结构 | 第32-33页 |
·交易成本 | 第33页 |
·委托代理 | 第33-34页 |
·决策实施 | 第34-35页 |
·人力资源 | 第35页 |
·激励约束 | 第35-36页 |
·比较分析的结论 | 第36-38页 |
5 案例分析——希望集团 | 第38-43页 |
·希望集团概述 | 第38页 |
·希望集团发展初期的治理结构 | 第38-40页 |
·希望集团成长阶段治理结构 | 第40-41页 |
·总结 | 第41-43页 |
6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 第43-55页 |
·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 第43-44页 |
·摆脱产权高度集中、主体单一 | 第43-44页 |
·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 | 第44页 |
·建立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 第44-46页 |
·构建合理化人力资源结构 | 第46-48页 |
·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 第46-47页 |
·建立长期战略规划 | 第47页 |
·减少流失,稳定人才的流动 | 第47页 |
·招聘规范、注重后期培训 | 第47-48页 |
·激励与监督机制 | 第48-51页 |
·经理责任制 | 第49页 |
·年薪制 | 第49-50页 |
·股票期权激励 | 第50-51页 |
·监督机制 | 第51页 |
·资金与融资渠道的优化 | 第51-55页 |
·初创时期的融资策略 | 第51-52页 |
·成长期的融资策略 | 第52页 |
·成熟期后的融资问题 | 第52-53页 |
·衰退期时的融资战略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