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0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9-12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9-12页 |
| (二)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页 |
| 二、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 (一) 病例来源与分组 | 第12-13页 |
| (二) 一般资料 | 第13-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 (二)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 (三) 指标的采集时间 | 第16页 |
| (四) 观察时间 | 第16页 |
| (五) 注意事项 | 第16页 |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 (一)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采用ACR 标准) | 第16-17页 |
| (二)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拟定 | 第17页 |
| 五、统计方法 | 第17页 |
| 六、研究结果分析 | 第17-20页 |
| (一) 疾病疗效分析 | 第17页 |
| (二) 证候疗效分析 | 第17-18页 |
| (三) 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第18页 |
| (四) 疼痛评价、综合评价、HAQ 改善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 (五) 实验室检查疗效分析 | 第19页 |
| (六) 不良反应观察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35页 |
| 一、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第20-21页 |
| (二) 发病特点研究 | 第21-22页 |
| (三) 药物治疗研究 | 第22页 |
| 二、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第22-24页 |
| (一)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 | 第22-23页 |
| (二) 历代医家对老年病的认识 | 第23-24页 |
| 三、病因病机研究 | 第24-29页 |
| (一) 脏腑虚损,气血不足 | 第24-25页 |
| (二) 内外合邪,热毒致痹 | 第25-28页 |
| (三) 瘀血为患,贯穿始终 | 第28-29页 |
| 四、治则治法探讨 | 第29-30页 |
| 五、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4页 |
| (一) 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第30-31页 |
| (二) 部分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4页 |
| 六、临床观察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综述 | 第40-47页 |
| 附录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详细摘要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