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犯罪本质的法益解读与犯罪分类的法益标准 | 第10-17页 |
一、对犯罪本质的认识功能 | 第10-14页 |
(一) 神学本质观 | 第10页 |
(二) 权利违反说 | 第10-11页 |
(三) 规范违反说 | 第11页 |
(四) 义务违反说 | 第11-12页 |
(五) 社会危害性说 | 第12-14页 |
(六) 法益侵害说 | 第14页 |
二、犯罪类型界定功能 | 第14-17页 |
(一) 侵害公法益的犯罪与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 第14-15页 |
(二) 形式犯与实质犯 | 第15-16页 |
(三) 自然犯与法定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法益的立法指导功能 | 第17-22页 |
一、法益确立犯罪的功能 | 第17-21页 |
二、法益对确定法定刑的指导功能 | 第21页 |
三、法益对刑法分则结构安排的指导功能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法益对司法的指导功能 | 第22-42页 |
一、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功能 | 第22页 |
二、法益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功能 | 第22-26页 |
三、违法性的阻却事由——以法益为视角 | 第26-28页 |
(一) 正当业务行为与法益 | 第26页 |
(二) 正当防卫与法益 | 第26-27页 |
(三) 紧急避险与法益 | 第27页 |
(四) 自损行为、被害人承诺与法益 | 第27页 |
(五) 自救行为与法益 | 第27-28页 |
四、犯罪阶段形态区分功能 | 第28-32页 |
(一) 犯罪既遂与法益 | 第28-29页 |
(二) 犯罪未遂与法益 | 第29页 |
(三) 犯罪预备与法益 | 第29-30页 |
(四) 不能犯和未遂的区分——以法益为视角 | 第30-32页 |
(五) 幻觉犯与法益 | 第32页 |
(六) 迷信犯与法益 | 第32页 |
五、罪数形态辨析功能 | 第32-40页 |
(一) 对犯罪构成说的批判及法益重合说的提倡 | 第32-33页 |
(二) 继续犯与法益 | 第33-34页 |
(三) 想象竞合犯与法益:想象竞合犯是实质数罪 | 第34-35页 |
(四) 法条竞合与法益:法条竞合的产生及适用标准 | 第35-37页 |
(五) 区分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标准:数法条的法益是否重叠 | 第37页 |
(六) 不可罚的前/事后行为与法益 | 第37页 |
(七) 结合犯与法益:结合犯产生的法益分析 | 第37-38页 |
(八) 连续犯与法益:连续犯应数罪并罚 | 第38-39页 |
(九) 牵连犯与法益:牵连犯即不可罚的事前/事后行为 | 第39-40页 |
(十) 吸收犯与法益:吸收犯与牵连犯不能并立 | 第40页 |
六、划定刑事和解适用范围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现代刑法对法益功能的挑战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