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权法律关系构造与立法模式选择--基于对亲权性质的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亲权的性质 | 第10-22页 |
一、亲权的定位 | 第10-16页 |
(一) 历史视角 | 第10-11页 |
(二) 社会心理视角 | 第11-12页 |
(三) 比较法视角 | 第12-16页 |
二、亲权的性质 | 第16-22页 |
(一) 关于亲权性质的各种学说 | 第16-17页 |
(二) 亲权性质辨析 | 第17-22页 |
第二章 亲权法律关系的构造 | 第22-32页 |
一、亲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22-25页 |
(一) 亲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 | 第22-23页 |
(二) 亲权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 | 第23-25页 |
二、亲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25-26页 |
三、亲权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26-32页 |
(一) 身上照护权 | 第26-29页 |
(二) 财产照护权 | 第29-30页 |
(三) 几项非亲权内容的义务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亲权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32-39页 |
一、关于亲权与未成年人监护的两种立法模式 | 第32-34页 |
(一) 英美法系的大监护制度 | 第32-33页 |
(二) 大陆法系亲权与监护并存的制度 | 第33-34页 |
二、亲权与未成年人监护的区别 | 第34-37页 |
三、对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