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艺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胡风文艺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12-30页 |
| 第一节 鲁迅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12-16页 |
| 第二节 厨川白村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16-20页 |
| 第三节 青野季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20-26页 |
| 一、文学具有鼓动性和阶级性 | 第20-23页 |
| 二、文学具有目的意识性 | 第23-26页 |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26-3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胡风文艺思想的两大精神支柱 | 第30-38页 |
| 第一节 “精神奴役创伤论” | 第30-33页 |
| 第二节 “主观战斗精神论” | 第33-38页 |
| 第三章 主体现实主义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理论核心 | 第38-49页 |
| 第一节 主体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主体现实主义的创作任务 | 第41-45页 |
| 一、“歌颂”与“批判” | 第41-43页 |
| 二、“写光明”与“写黑暗”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主体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第45-49页 |
| 第四章 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 第49-53页 |
| 结语 胡风的悲剧性人生与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