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网络成瘾的名称之争 | 第10-11页 |
·网络成瘾的类型 | 第11页 |
·网络成瘾的诊断工具 | 第11-13页 |
·网络成瘾的特征 | 第13-14页 |
·网络成瘾的危害 | 第14-16页 |
·网络成瘾的原因 | 第16-18页 |
·网络成瘾的防治 | 第18-19页 |
·大学生网瘾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 第20-26页 |
·来自网络(internet,Ⅰ)的吸引力 | 第20-22页 |
·信息的丰富性 | 第20-21页 |
·身份的匿名性 | 第21页 |
·行为的去抑制性 | 第21-22页 |
·、功能的多样性 | 第22页 |
·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U)自身的推动力 | 第22-24页 |
·大学生的生理因素 | 第22页 |
·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 第22-23页 |
·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 | 第23页 |
·大学生的多种需要在网络中得到满足 | 第23-24页 |
·环境(environment,E)的影响力 | 第24-26页 |
第3章 大学新生网络成瘾的理论分析 | 第26-32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 第27-28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补偿的需要 | 第28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性体验的需要 | 第28-29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宣泄的需要 | 第29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归属的需要 | 第29-30页 |
·网络满足了大学新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30-32页 |
第4章 网络成瘾的对策 | 第32-46页 |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 | 第32-34页 |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32-33页 |
·创造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 第33-34页 |
·构建有组织结构性的家庭 | 第34页 |
·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 第34-37页 |
·转变大学生的教育方式 | 第34-35页 |
·增强大学生科学的心理干预 | 第35-36页 |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 第36-37页 |
·改善社会环境 | 第37-41页 |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第37-38页 |
·提供健康的大学生网络环境 | 第38-39页 |
·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 第39-40页 |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 第40-41页 |
·加强网络的技术防范和管理 | 第41-43页 |
·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分级过滤制度 | 第42页 |
·政府增加互联网安全技术的研发力量 | 第42-43页 |
·政府加强培养组建电子化政府的高素质人才 | 第43页 |
·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