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研究综述第12-19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9页
       ·现代消费文化的研究第14-16页
       ·大学生消费的研究第16-18页
       ·大学生成长的研究第18-19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第19-20页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0-21页
2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阐释第21-26页
   ·理论依据第21-24页
     ·现代性及其批判理论第21-23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3-24页
   ·相关概念的阐释第24-26页
     ·消费感性化第24-25页
     ·无根化第25页
     ·单向度第25-26页
     ·去精英化第26页
3 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的表现第26-30页
   ·日常生活消费感官化、娱乐化第26-27页
   ·精神文化消费表层化、大众化第27-28页
   ·消费行为时尚化、过剩化第28-29页
   ·消费理念自我化、“个性”化第29-30页
4 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的原因探析第30-42页
   ·社会因素第30-35页
     ·工具理性的独导第30-31页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第31-32页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第32-33页
     ·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第33-34页
     ·现代传媒的负面影响第34-35页
   ·家庭因素第35-37页
     ·家庭养育模式的偏离第35-36页
     ·日常生活教育的不足第36-37页
   ·学校因素第37-40页
     ·学校的价值“中立化”倾向第37-38页
     ·校园环境的“商业化”倾向第38-39页
     ·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第39-40页
   ·主观因素第40-42页
     ·追求“快乐”的本性第40页
     ·还未确立稳定的三观第40-41页
     ·自我教育能力不足第41-42页
5 消费感性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第42-45页
   ·造成对自我的过分追求,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弱化第42-43页
   ·造成精神家园的丧失,使大学生处于无根化状态第43页
   ·造成人的单向度,使大学生失去批判能力第43-44页
   ·造成个性的丧失,使大学生走向去精英化第44-45页
6 超越消费感性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思路第45-53页
   ·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第45页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45-46页
   ·保持大学教育必要的乌托邦精神第46-48页
   ·培养批判性思维,展现大学生真正的个性第48页
   ·提倡高雅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第48-50页
   ·树立远大理想,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第50-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调查问卷第58-60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下一篇:新型无功功率补偿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