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武陵山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13-52页 |
| 1 土家族特色文化之一——哭嫁 | 第14-23页 |
| ·成年礼仪与婚恋 | 第14-15页 |
| ·传统婚俗的遗存 | 第15-16页 |
| ·土家族婚姻的联姻方式 | 第16-17页 |
| ·哭嫁中的婚嫁习俗 | 第17-23页 |
| ·哭嫁习俗的溯源 | 第17页 |
| ·哭嫁的基本程序 | 第17-23页 |
| 2 土家族特色文化之二——摆手 | 第23-32页 |
| ·摆手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第23-24页 |
| ·摆手舞的表演时间和地点 | 第24-26页 |
| ·摆手舞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军事舞 | 第26页 |
| ·渔猎舞 | 第26页 |
| ·农事舞 | 第26页 |
| ·生活舞 | 第26-27页 |
| ·摆手舞的分类 | 第27-28页 |
|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 第28-30页 |
| ·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 | 第30-32页 |
| 3 土家族特色文化之三——织锦 | 第32-39页 |
| ·织锦的传说和起源 | 第32-33页 |
| ·学习和制作工艺 | 第33页 |
| ·西南卡普表现的主要题材 | 第33-35页 |
| ·生活物品类 | 第34页 |
| ·动物形态类 | 第34页 |
| ·植物花卉类 | 第34页 |
| ·几何图案类 | 第34页 |
| ·文字寓意类 | 第34页 |
| ·吉祥图案类 | 第34-35页 |
| ·色彩的运用 | 第35页 |
| ·西南卡普的主要功用 | 第35-36页 |
| ·家居装饰功用 | 第35-36页 |
| ·情感表现功用 | 第36页 |
| ·财富标志功用 | 第36页 |
| ·文化传播和吸收功用 | 第36页 |
|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 第36-39页 |
| ·做好保护和创新 | 第36-37页 |
| ·拓宽使用范围 | 第37页 |
| ·发展为特色旅游产品 | 第37页 |
| ·树立民族品牌效应 | 第37-39页 |
| 4 土家族特色文化之四——白虎 | 第39-45页 |
| ·白虎崇拜的溯源 | 第39-40页 |
| ·白虎崇拜的寓意 | 第40-41页 |
| ·白虎崇拜的二元性 | 第41-43页 |
| ·敬白虎 | 第41页 |
| ·赶白虎 | 第41-43页 |
| ·白虎崇拜的功用 | 第43-45页 |
| ·民族凝聚功用 | 第43页 |
| ·心理慰籍功用 | 第43页 |
| ·社会教育功用 | 第43-44页 |
| ·文化传播功用 | 第44-45页 |
| 5 土家族特色文化之五——丧葬 | 第45-52页 |
| ·多种丧葬习俗共存时期 | 第45-46页 |
| ·火葬 | 第45页 |
| ·二次葬 | 第45页 |
| ·悬棺葬 | 第45-46页 |
| ·船棺葬 | 第46页 |
| ·清代以后所盛行的单一丧葬模式 | 第46-47页 |
| ·土家族丧葬的程序 | 第47-52页 |
| ·送终 | 第47-48页 |
| ·入棺 | 第48页 |
| ·悼念 | 第48-50页 |
| ·出殡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 A | 第55-56页 |
| 附录 B | 第56-57页 |
| 附录 C | 第57-58页 |
| 附录 D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