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发展定位研究--以重庆市观音桥商业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宏观背景 | 第9页 |
·微观背景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理论研究 | 第17-27页 |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城市副中心 | 第17页 |
·城市商业区 | 第17页 |
·城市商业区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城市商业区的构成 | 第17-18页 |
·城市商业区的空间结构 | 第18-19页 |
·城市商业区的功能 | 第19页 |
·城市商业区的特征 | 第19-20页 |
·城市商业区定位模式 | 第20-21页 |
·城市副中心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城市副中心的形成背景 | 第21-22页 |
·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机制 | 第22页 |
·城市副中心的功能 | 第22-23页 |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定位研究 | 第23-26页 |
·城市规划定位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定位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的定位研究 | 第27-38页 |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定位的内容 | 第27页 |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定位的程序 | 第27-30页 |
·定位的前期工作 | 第28-29页 |
·定位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定位的评价与优化 | 第30页 |
·城市副中心商业区定位的综合评价 | 第30-37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3页 |
·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3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观音桥商业区定位研究为例 | 第38-52页 |
·观音桥商业区简介 | 第38页 |
·观音桥商业区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观音桥商业区分析 | 第39-42页 |
·区位分析 | 第39页 |
·商业规模 | 第39页 |
·人流量分析 | 第39-40页 |
·商业环境分析 | 第40页 |
·交通配套分析 | 第40页 |
·辐射范围分析 | 第40-41页 |
·商业特色分析 | 第41页 |
·酒店配套分析 | 第41页 |
·经营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观音桥商业区SWOT 分析 | 第42-45页 |
·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42-43页 |
·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43-44页 |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第44页 |
·威胁分析(Threat) | 第44-45页 |
·商业区定位 | 第45-48页 |
·主题定位 | 第45页 |
·规模定位 | 第45-47页 |
·业态定位 | 第47页 |
·客户定位 | 第47页 |
·定位思路 | 第47页 |
·定位说明 | 第47-48页 |
·定位评价 | 第48-50页 |
·对观音桥商业区的发展建议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主要不足 | 第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
B. 商业区商业环境及经营现状调研问卷 | 第58-59页 |
C. 重庆市商业区现状消费者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D. 商业区发展定位民意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