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三 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39页 |
一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分布特点 | 第17-18页 |
二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跨文化比较 | 第18-21页 |
三 不同亚群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分布特点 | 第21-23页 |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1页 |
(二)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1页 |
(三)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1-23页 |
(四)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3页 |
(五)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3页 |
四 积极心理学病因学假设的验证 | 第23-28页 |
(一) 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3-25页 |
(二) 大学生与精神病人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25页 |
(三) 24 项品格优点对精神病人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25-28页 |
五 24 项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探索 | 第28-39页 |
(一) VIA 与16PF 的相关 | 第28页 |
(二) 24 项品格优点对16PF 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8-32页 |
(三) 16PF 特级人格特质(Y1)高、低分组 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第32-34页 |
(四) 童年创伤性经历对24 项品格优点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五) 父母养育方式对24 项品格优点的影响 | 第35页 |
(六) 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5页 |
一 大学生品格优点特征 | 第39-41页 |
(一)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发展较为平衡 | 第39页 |
(二) 中英24 项品格优点跨文化分布基本一致 | 第39-40页 |
(三) 不同亚群的大学生的品格优点特征比较一致 | 第40-41页 |
二 积极心理学病因学假设的验证 | 第41-43页 |
(一) 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的大学生品格优点更加突出 | 第41-42页 |
(二) 精神病患者的部分品格优点缺失或弱化 | 第42-43页 |
三 遗传性、童年创伤性经历、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因素对品格优 点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第43-44页 |
(一) 品格优点与一般人格特质相关程度较高 | 第43页 |
(二) 童年创伤性经历、父母养育方式对品格优点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三) 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44页 |
四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综述 | 第51-74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