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价值 | 第10-11页 |
·线粒体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1-13页 |
·叶绿体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RNA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4-16页 |
2 植物基因分离和克隆方法 | 第16-21页 |
·PCR技术 | 第17页 |
·差异显示技术 | 第17页 |
·插入标签法 | 第17-18页 |
·基因文库技术 | 第18页 |
·图位克隆 | 第18-19页 |
·基因芯片 | 第19页 |
·电子克隆 | 第19-20页 |
·RACE技术 | 第20-21页 |
3 cDNA-AFLP技术在基因差异表达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cDNA-AFLP技术原理 | 第21-22页 |
·cDNA-AFLP的特点 | 第22-23页 |
·cDNA-AFLP的技术应用 | 第23-26页 |
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3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两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9页 |
·总RNA的提取及双链cDNA的合成 | 第44-45页 |
·花蕾转录组的cDNA-AFLP分析 | 第45-50页 |
·特异表达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50-52页 |
·特异表达片段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52-56页 |
·DUF620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56-59页 |
3 讨论 | 第59-64页 |
·不同材料败育时期的差异性 | 第59-60页 |
·转录组分析有利于探讨基因的变化对植株的影响 | 第60-61页 |
·DUF620基因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atp9基因的RNA编辑研究 | 第64-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花蕾总RNA的提取 | 第67页 |
·atp9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 第67-69页 |
·atp9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第69页 |
·atp9基因的跨膜结构预测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6页 |
·RNA编辑的特点 | 第71-72页 |
·关于大RNA编辑的特点 | 第72-73页 |
·RNA编辑与大豆雄性不育 | 第73页 |
·atp9基因与大豆CMS | 第73-76页 |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