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 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关于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 第9-10页 |
·关于李之藻的生平 | 第10-11页 |
·关于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 | 第11页 |
·关于《名理探》 | 第11-12页 |
·关于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与《名理探》的比较 | 第12-13页 |
2 基本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基本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3 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4-19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语言与逻辑 | 第19-35页 |
1 中国古代的语言与逻辑 | 第20-29页 |
·语言与逻辑的相关性 | 第21-23页 |
·中国的语言与逻辑 | 第23-29页 |
2 孔子与正名 | 第29-31页 |
3 《墨经》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突破? | 第31-32页 |
4 因明学的走向 | 第32-34页 |
5 讨论和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名理探》译者李之藻生平 | 第35-57页 |
1 李之藻生平 | 第35-55页 |
2 讨论和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与《名理探》 | 第57-78页 |
1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简论 | 第57-67页 |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的出版目的 | 第57-62页 |
·翻译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的原因 | 第62-67页 |
2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与《名理探》的异同 | 第67-76页 |
·《名理探》是繁琐的么? | 第67-71页 |
·《名理探》对于逻辑学地位的描述以及明末知识分子可能的反应 | 第71-76页 |
3 讨论和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与《名理探》比较分析 | 第78-103页 |
1 导论 | 第78-81页 |
2 范畴的识别 | 第81-88页 |
·十范畴的识别 | 第82-85页 |
·"何"的困惑 | 第85-86页 |
·"互视者"中的关系事物 | 第86-88页 |
3 从全称到"游移特一" | 第88-95页 |
4 命题与存在 | 第95-101页 |
·"文"与命题 | 第96-99页 |
·"有"与存在 | 第99-101页 |
5 讨论和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与《名理探》比较的意义 | 第103-109页 |
1 对比较逻辑的意义 | 第103-105页 |
2 "定论"中的误区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1 《名理探》中部分人名与术语 | 第115-122页 |
附录2 《亚里士多德全集》目录中英拉丁语对照 | 第122-125页 |
附录3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书影 | 第125-129页 |
后记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