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链的船体分段制造计划与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用价值 | 第11页 |
·关键链及船舶计划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关键链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船舶分段计划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现有项目计划管理技术 | 第17-47页 |
·肯定型网络计划技术 | 第17-18页 |
·关键路径法 | 第17页 |
·决策关键线路法 | 第17-18页 |
·非肯定型网络计划技术 | 第18-24页 |
·计划评审技术 | 第18-21页 |
·图示评审技术 | 第21-24页 |
·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 | 第24-27页 |
·精确算法 | 第24-25页 |
·启发式算法 | 第25-26页 |
·智能算法 | 第26-27页 |
·约束理论及关键链方法 | 第27-30页 |
·约束理论的提出 | 第27-28页 |
·关键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第28-29页 |
·关键链与关键路径的比较 | 第29-30页 |
·关键链缓冲的介绍与设置方法 | 第30-39页 |
·缓冲的概念及作用 | 第30-31页 |
·缓冲的技术介绍及分类 | 第31-32页 |
·缓冲与时差及虚工序的区别 | 第32-33页 |
·缓冲区设置方法 | 第33-39页 |
·现有关键链识别方法 | 第39-45页 |
·关键链的作用 | 第39页 |
·现有关键链的识别方法 | 第39-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船体分段制造关键链模型构建 | 第47-68页 |
·船体分段制造计划问题分析 | 第47-50页 |
·造船企业计划的特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分段条件下计划的问题及原因 | 第49-50页 |
·项目作业时间的估计与选择 | 第50-51页 |
·网络路径不确定性的描述 | 第51-56页 |
·不确定项目期望工期估算 | 第52-54页 |
·回路跨越多个活动 | 第54-55页 |
·具有多个流向的回路 | 第55页 |
·项目期望工期估算的一般步骤 | 第55-56页 |
·路径不确定条件下缓冲的设置 | 第56-61页 |
·汇入缓冲的设置方法 | 第56-60页 |
·项目缓冲的设置方法 | 第60-61页 |
·计划的控制 | 第61-67页 |
·项目计划控制的一般方法 | 第61-63页 |
·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计划控制方法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关键链确定方法设计 | 第68-79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68-69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68页 |
·遗传算法设计的基本内容 | 第68-69页 |
·分段条件下关键链的遗传算法设计 | 第69-74页 |
·染色体编码 | 第70页 |
·群体设计 | 第70-71页 |
·适应度函数 | 第71-72页 |
·选择操作 | 第72页 |
·交叉操作 | 第72-73页 |
·变异操作 | 第73-74页 |
·算例 | 第74-78页 |
·问题描述 | 第74-75页 |
·识别关键链及非关键链 | 第75-77页 |
·缓冲确定 | 第77-78页 |
·仿真验证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船体分段制造关键链模型的实例分析 | 第79-92页 |
·企业实例情况 | 第79页 |
·企业原有生产作业计划 | 第79-83页 |
·企业生产计划的主要方法 | 第79-80页 |
·分段计划相关信息 | 第80-82页 |
·企业分段计划工期分析 | 第82-83页 |
·基于关键链的船舶分段生产计划 | 第83-84页 |
·多船项目并行的链路及缓冲 | 第83页 |
·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并行计划 | 第83-84页 |
·基于Witness 仿真的分段作业计划的制定 | 第84-87页 |
·仿真目的 | 第84-85页 |
·Witness 简介 | 第85页 |
·系统仿真建模 | 第85-87页 |
·仿真运行与数据分析 | 第87-91页 |
·关键链计划的验证 | 第87-88页 |
·计划控制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8-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一、结论 | 第92页 |
二、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详细摘要 | 第101-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