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生活方式与和谐生活方式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概念 | 第16-19页 |
一、生活方式概念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生活方式的种类 | 第17页 |
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19-22页 |
一、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19-20页 |
二、促进生活方式变迁的目标 | 第20-21页 |
三、生活方式变迁的长期性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和谐生活方式的概念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第一节 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的发展的需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社会生活现状 | 第26-29页 |
一、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二、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 第29-37页 |
第一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29-32页 |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29-30页 |
二、生活水平对生活方式的推进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 | 第32-34页 |
一、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 第32-33页 |
二、和文化在和谐生活方式构建中地位和作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34-37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34-35页 |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生活方式的构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路径 | 第37-51页 |
第一节 社会各领域和谐生活方式的构建 | 第37-41页 |
一、经济领域 | 第38-39页 |
二、政治领域 | 第39-40页 |
三、文化领域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社会各阶层和谐生活方式的构建 | 第41-47页 |
一、基本阶层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公务员阶层为例 | 第41-43页 |
二、新兴阶层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农民工阶层为例 | 第43-45页 |
三、复新阶层的和谐生活方式——以个体劳动者阶层为例 | 第45-46页 |
四、交叉、过渡、复旧阶层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大学生阶层为例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生活方式 | 第47-51页 |
一、和谐社会 | 第47-48页 |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生活方式的关系 | 第48-49页 |
三、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意义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