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 腐殖质和Cr(VI)概述 | 第12页 |
·腐殖质概述 | 第12页 |
·Cr(VI)概述 | 第12页 |
2 腐殖质还原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12-14页 |
3 腐殖质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 第14-17页 |
·腐殖质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腐殖质在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4 微生物对Cr(VI)还原机制研究 | 第17-19页 |
·有氧条件下的Cr(VI)还原 | 第18-19页 |
·厌氧条件下的Cr(VI)还原 | 第19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南海北部海域底泥细菌的腐殖质还原性能研究 | 第21-2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1-22页 |
·厌氧培养法 | 第22页 |
·泥样来源 | 第22-23页 |
·不同站点泥样对腐殖质还原情况分析 | 第23页 |
·不同站点培养液经不同处理后腐殖质还原情况分析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不同站点泥样对腐殖质还原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经灭菌和不灭菌处理后不同站点培养液腐殖质还原情况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2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红树林沉积物中腐殖质还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革兰氏(Gram)染色液 | 第29页 |
·厌氧培养法 | 第29页 |
·泥样来源 | 第29页 |
·菌种的富集与分离 | 第29-30页 |
·革兰氏染色实验 | 第30页 |
·16S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腐殖质还原菌的分离 | 第30-31页 |
·菌株W3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31-32页 |
·菌株C_3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菌株W3和菌株C3的腐殖质还原特性研究 | 第37-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厌氧培养法 | 第38页 |
·两菌株对不同电子供体的利用分析 | 第38页 |
·腐殖质还原与菌体生长的动力学分析 | 第38页 |
·不同环境因素对两菌株腐殖质还原的影响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电子供体对两株菌腐殖质还原的影响 | 第38-40页 |
·腐殖质还原与菌体生长相互作用分析 | 第40-42页 |
·环境条件因素对腐殖质还原的影响 | 第42-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腐殖质还原菌对电子供体利用分析 | 第45-46页 |
·腐殖质还原过程与菌体生长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46页 |
·环境条件因素对菌体腐殖质还原的影响 | 第46-4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厌氧条件下Bacillus sp.C_3的腐殖质还原对Cr(VI)还原的影响 | 第48-5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培养基 | 第4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菌种 | 第48-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厌氧培养法 | 第49页 |
·Cr(VI)测定方法 | 第49页 |
·菌株C_3的Cr(VI)抗性试验 | 第49-50页 |
·腐殖质AQDS对C_3菌Cr(VI)还原影响 | 第50页 |
·腐殖质AQS对C_3菌Cr(VI)还原影响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菌株C_3的Cr(VI)抗性分析 | 第50-51页 |
·腐殖质AQDS对C_3菌Cr(VI)还原影响 | 第51-53页 |
·腐殖质AQS对C_3菌Cr(VI)还原影响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7-59页 |
1 总结论 | 第57-58页 |
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