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扶余油田东区北部区块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4页
第一章 基本地质概况第14-20页
   ·工区概况第14-17页
   ·基本地质特征第17-18页
     ·、区域地层层序第17页
     ·、构造特征第17-18页
   ·储层特征第18页
   ·油藏特征第18-20页
第二章 储层精细对比第20-26页
   ·储层精细对比存在的问题及对比原则第20-22页
     ·、地层对比存在的问题第20页
     ·、测井曲线优选第20页
     ·、地层对比原则第20-22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格架的建立第22-26页
     ·、基准面旋回的单井划分第22-24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24-26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第26-63页
   ·基本沉积条件第26-33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26-27页
     ·、物源分析第27-33页
   ·储层沉积相分析第33-42页
     ·、研究的资料基础第33页
     ·、三角洲沉积相的基本特征第33-34页
     ·、单井相分析第34-35页
     ·、三角洲沉积相标志第35-41页
     ·、沉积相、亚相及微相划分第41-42页
   ·沉积微相研究第42-61页
     ·、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第42-44页
     ·、沉积微相及其相标志第44-46页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第46-59页
     ·、剖面相分析第59-61页
   ·相层序及相模式第61-63页
     ·、相层序第61页
     ·、相模式第61-63页
第四章 构造精细解释第63-97页
   ·地震层位标定第63-66页
     ·、地震层位标定的方法第63页
     ·、扶余油田东区地震层位标定第63-66页
   ·地震层位追踪及断裂解释第66-77页
     ·、地震剖面解释第66页
     ·、断裂系统精细解释第66-74页
     ·、构造图的编制第74-75页
     ·、构造特征分析第75-77页
   ·微构造研究第77-97页
     ·、微构造形态及类型第77-78页
     ·、微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第78-80页
     ·、微构造图的编制第80页
     ·、微构造分类及特征分析第80-97页
第五章 单砂体分布规律第97-108页
   ·单砂体对比原则第97页
   ·单砂体对比方法第97-99页
   ·单砂体特征第99-108页
第六章 油砂体分布规律研究第108-125页
   ·油砂体非均质性评价第108-109页
   ·油砂体分布规律第109-125页
第七章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第125-149页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第125-126页
     ·、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第125页
     ·、储层地质模型的类型第125页
     ·、储层地质模型建模方法的分类第125-126页
   ·储层随机建模第126-134页
     ·、储层随机建模的基本原理第126-130页
     ·、 储层随机建模的方法第130-133页
     ·、储层建模方法的适应性分析第133-134页
   ·相控储层属性参数模型的建立第134-149页
     ·、相控储层属性参数随机建模第135-140页
     ·、模型精度分析第140-149页
第八章 开发潜力分析第149-163页
   ·密井网区开发潜力分析第149-157页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控制第149-150页
     ·、微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第150-157页
   ·注采井网不完善区潜力分析第157-161页
   ·扶余油田东区北部区块有利地区预测第161-162页
   ·下步开发调整建议第162-163页
结论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详细摘要第169-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长6储层特征研究及储量评价
下一篇:萨中开发区油藏工程开发目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