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长6储层特征研究及储量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依据、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四、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油田概况 | 第11-14页 |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油田勘探历程 | 第11-12页 |
·油田规模、开发层系及油藏类型 | 第12页 |
·油田开发现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油田地质特征 | 第14-35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0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 | 第15-18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7页 |
·地层划分方法 | 第21-22页 |
·地层划分依据 | 第22页 |
·单油层划分结果 | 第22-23页 |
·精细地层对比 | 第23-27页 |
·沉积特征 | 第27-33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7-30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点 | 第30-32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32-33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3-35页 |
·长6_1~2 油层段砂体展布特征 | 第33页 |
·长6_1~1 油层段砂体展布特征 | 第33页 |
·砂体展布与油气富集关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 第35-47页 |
·储层四性关系 | 第35-37页 |
·岩性与电性关系 | 第36页 |
·储层物性与电性关系 | 第36-37页 |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 第37页 |
·测井解释模型 | 第37-40页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38-39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39-40页 |
·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40页 |
·测井精细解释 | 第40-47页 |
·油水层精细解释 | 第40-42页 |
·有效厚度研究 | 第42-4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47-60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7-48页 |
·岩石类型 | 第47页 |
·填隙物组分及其特征 | 第47-48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4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8-54页 |
·孔隙类型 | 第48-49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9页 |
·孔喉特征 | 第49-50页 |
·孔隙度 | 第50-52页 |
·渗透率 | 第52-53页 |
·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特点 | 第53-54页 |
·储集层非均质性 | 第54-57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4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4-55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5-57页 |
·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57-60页 |
·酸敏 | 第57-58页 |
·水敏 | 第58页 |
·速敏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成藏地质条件与油藏特征 | 第60-67页 |
·成藏地质条件 | 第60-63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60页 |
·储盖组合条件 | 第60-61页 |
·运移条件 | 第61-62页 |
·运聚成藏 | 第62-63页 |
·油藏特征 | 第63-67页 |
·油藏类型 | 第63-64页 |
·油藏富集规律 | 第64-65页 |
·油藏物理特征 | 第65-67页 |
第六章 储量参数及储量计算 | 第67-74页 |
·计算单元及计算方法 | 第67页 |
·储量参数 | 第67-71页 |
·储量及采收率计算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详细摘要 | 第80-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