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隐私权的刑法保护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隐私权的概念和发展 | 第10-16页 |
(一) 隐私权的概念 | 第10-14页 |
1. 隐私权概念的发端 | 第10-11页 |
2. 隐私权概念的聚讼 | 第11-12页 |
3. 本文的理解 | 第12-14页 |
(二) 隐私权的发展 | 第14-16页 |
1. 隐私权的内容由消极到消极与积极并存 | 第15页 |
2. 隐私权的被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 第15页 |
3. 隐私权的保护模式趋于多样化 | 第15-16页 |
二、隐私权刑法保护的正当性 | 第16-23页 |
(一)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人权保护的内在要求 | 第16-18页 |
1.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 第16页 |
2. 基本人权与法的价值追求一致 | 第16-18页 |
3. 刑法保护隐私权是人们的价值选择使然 | 第18页 |
(二)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刑法机能的应有之义 | 第18-20页 |
(三)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实践之急需 | 第20-21页 |
1. 高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0-21页 |
2. 刑法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1页 |
(四) 隐私权刑法保护是理论之渴求 | 第21-23页 |
三、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域外考察 | 第23-28页 |
(一) 直接保护型的国家和地区 | 第23-25页 |
1. 德国 | 第23页 |
2. 俄罗斯 | 第23-24页 |
3. 美国 | 第24页 |
4. 我国澳门地区 | 第24-25页 |
(二) 间接保护型的国家和地区 | 第25-27页 |
1. 英国 | 第25-26页 |
2. 日本 | 第26页 |
3.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6-27页 |
(三) 域外考察给我们的启示 | 第27-28页 |
四、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域内考察 | 第28-35页 |
(一)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历史回顾 | 第28-33页 |
1. 古代刑法的规定 | 第28-29页 |
2. 1979 年刑法的规定 | 第29-30页 |
3. 1997 年刑法的规定 | 第30-31页 |
4. 刑法修正案的规定 | 第31-33页 |
(二) 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之不足 | 第33-35页 |
1. 对犯罪对象的描述不够准确 | 第33页 |
2. 采用的刑罚措施不够灵活 | 第33-34页 |
3. 既遂标准过于严格 | 第34页 |
4. 追诉模式不够科学 | 第34-35页 |
五、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35-39页 |
(一) 宏观层面的完善 | 第35-37页 |
1. 直接式保护隐私权 | 第35页 |
2. 侵犯隐私权行为适时入罪 | 第35-36页 |
3. 构建隐私权刑法保护体系 | 第36-37页 |
(二) 微观层面的完善 | 第37-39页 |
1. 既遂标准当重新建立 | 第37页 |
2. 起诉模式需再考虑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