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硅Si论文

SiO2@Al13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混凝性能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绪论第11-21页
   ·聚合氯化铝(PAC)及Al_(13) 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混凝过程第11页
     ·聚合氯化铝(PAC)的研究发展现状第11-13页
       ·PAC 的水解聚合形态第12-13页
     ·聚十三铝(Al_(13))的结构、特性及应用第13-14页
       ·Al_(13) 的结构模型第13页
       ·Al_(13) 的纯化、特性及其应用第13-14页
     ·PAC 及Al_(13) 形态分析方法第14-15页
       ·Al-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法第15页
       ·~(27)Al-NMR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15页
   ·纳米SiO_2 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纳米SiO_2 在水处理过程的应用第15-16页
     ·纳米SiO_2 的制备方法第16页
       ·微乳液法第16页
       ·溶胶-凝胶法第16页
   ·核壳结构材料概述第16-19页
     ·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第17页
       ·化学键机理第17页
       ·静电作用机理第17页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7-19页
       ·表面化学反应沉积法第17页
       ·无机-无机型核壳结构材料第17-18页
       ·无机-有机型核壳结构材料第18页
       ·静电自组装方法第18-19页
     ·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第19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PAC 及Al_(13) 的制备及其混凝特性第21-33页
   ·实验部分第21-22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1页
     ·实验装置第21-22页
   ·PAC 的制备及Al_(13) 的分离纯化第22页
     ·微量滴碱法制备PAC第22页
     ·5042-/Ba2+沉淀置换法分离纯化Al_(13)第22页
     ·不同碱化度Al_(13) 聚集体的制备第22页
   ·PAC 形态分布的分析测定表征方法第22-25页
     ·Al-Ferron 比色法第22-24页
       ·Ferron 比色液的配置第22-23页
       ·Al-Ferron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3页
       ·总铝浓度的测试方法第23-24页
       ·Al 形态的测定第24页
     ·混凝特性实验第24页
     ·表征第24-25页
   ·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不同碱化度PAC 的Al 形态分析第25-26页
     ·Al_(13) 及其不同碱化度Al_(13) 聚集体铝形态分析第26页
     ·Al_(13)-504 的SEM 表征第26-27页
     ·Al_(13)-504 的XRD 表征第27-28页
     ·FT-IR 表征第28-29页
   ·混凝特性实验第29-32页
     ·不同碱化度PAC 对模拟高岭土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第29-31页
     ·Al_(13) 及不同碱化度Al_(13) 聚集体对废水浊度的去除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3 单分散性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第33-44页
   ·实验部分第33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3页
     ·单分散性二氧化硅的制备第33页
   ·表征第33-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43页
     ·合成机理第34-35页
     ·不同条件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第35-38页
       ·不同加水浓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第35-36页
       ·不同氨水浓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第36-37页
       ·不同TEOS 浓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第37-38页
     ·XRD 表征第38-39页
     ·FT-IR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9-40页
     ·二氧化硅的Zeta 电位分析第40-41页
     ·BET 比表面积测试第41-43页
   ·小结第43-44页
4 SiO_2@ Al_(13) 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第44-65页
   ·实验部分第44-46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4页
     ·St(o|¨)ber 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第44-45页
     ·Al_(13) 的纯化及Al 形态分析第45页
     ·SiO_2@ Al_(13) 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第45-46页
   ·表征第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61页
     ·理论依据及静电自组装作用机理第46-47页
     ·Al_(13) 形态分析第47-48页
     ·不同制备条件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第48-56页
       ·不同Al/Si 的影响第48-51页
         ·不同Al/Si 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第48-49页
         ·不同Al/Si 复合材料的SEM 表征第49-51页
       ·不同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第51-53页
         ·不同反应温度下制备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第51-52页
         ·不同反应温度制备复合材料的EDS 能谱第52-53页
       ·不同碱化度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第53-55页
         ·不同碱化度对复合材料制备影响的红外谱图第53页
         ·不同碱化度制备复合材料的EDS 能谱第53-55页
       ·水为溶剂条件下,不同碱化度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第55-56页
     ·二氧化硅及复合材料的Zeta 电位第56-57页
     ·XRD 表征第57-58页
     ·复合材料的BET 测定第58-59页
     ·X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59-61页
   ·复合材料的混凝特性第61-64页
     ·Zeta 电位及浊度变化第61-62页
     ·絮体生长动力学第62-64页
   ·小结第64-65页
5 结论第65-67页
   ·主要结论第65-66页
   ·主要创新点第66页
   ·还需解决的问题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氧化锆的制备及其机理初探
下一篇:微/纳米结构复合型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