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程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2 矿区及其景观现状 | 第15-22页 |
·矿区概念综述 | 第15-17页 |
·矿区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矿区的成长演化 | 第15-16页 |
·矿区的分类 | 第16-17页 |
·矿区发展困境 | 第17-20页 |
·自然系统千疮百孔 | 第18-19页 |
·生态系统难以维系 | 第19页 |
·环境景观污浊混乱 | 第19-20页 |
·社会系统矛盾突出 | 第20页 |
·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矿区缺乏规划 | 第20-21页 |
·经济结构单一 | 第21页 |
·生态环境重建的动力不足 | 第21页 |
·矿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和谐 | 第21-22页 |
3 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22-3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22页 |
·矿区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矿区可持续景观之路——景观生态重建 | 第23-24页 |
·景观生态重建的概念 | 第24页 |
·景观生态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 第24-25页 |
·生态伦理思想 | 第25页 |
·景观的空间格局 | 第25-26页 |
·城市生态系统 | 第26-27页 |
·景观生态规划 | 第27页 |
·生态恢复的技术手段 | 第27-34页 |
·土地的保护与利用 | 第28页 |
·土地环境的重建 | 第28-29页 |
·大气污染的治理,废气的再利用 | 第29-30页 |
·水体的恢复和再利用 | 第30页 |
·矿业废弃物治理和再利用 | 第30-31页 |
·矿区地表沉陷的修复 | 第31-32页 |
·建设生态恢复区 | 第32-33页 |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4 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策略研究 | 第34-49页 |
·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实例分析 | 第34-44页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第34-35页 |
·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 | 第35-36页 |
·矿业城市格斯拉尔(Goslar) | 第36-37页 |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 | 第37-39页 |
·关税同盟煤矿(Zolleverein) | 第39-40页 |
·河南焦作矿区 | 第40-44页 |
·矿区景观生重建的理论提升 | 第44-49页 |
·基地条件转变 | 第44页 |
·生态美学思想的引入 | 第44-45页 |
·大地艺术的运用 | 第45页 |
·场所精神的挖掘 | 第45-46页 |
·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启发 | 第46页 |
·城市意象的塑造 | 第46-47页 |
·矿区生态特色的营造 | 第47页 |
·人性化设计观的融入 | 第47-49页 |
5 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方法探索 | 第49-59页 |
·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方法 | 第49-53页 |
·矿区景观价值的认识 | 第49-50页 |
·矿业遗迹原真性展示 | 第50页 |
·景观元素的再利用 | 第50-51页 |
·矿业场所的功能更新 | 第51-52页 |
·工业荒地的保留 | 第52页 |
·农业景观的再造 | 第52页 |
·工业景观的艺术创造 | 第52-53页 |
·矿区景观生态系统规划重建的方法 | 第53-59页 |
·矿区景观生态规划 | 第53-55页 |
·对矿区景观结构比重的调整 | 第55页 |
·对规划布局的改善 | 第55-56页 |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发规划 | 第56-57页 |
·矿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 第57页 |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 | 第57-59页 |
6 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9-62页 |
·观念转变 | 第59页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59-60页 |
·政策保障 | 第60-61页 |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 | 第61-62页 |
7 结语和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