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郊区村 | 第15-16页 |
| ·模式 | 第16页 |
| ·村务管理模式 | 第16页 |
| ·研究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观点 | 第16页 |
| ·基本假设 | 第16页 |
| ·基本观点 | 第16页 |
| ·研究的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概述 | 第18-24页 |
| ·郊区村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不同一性 | 第18页 |
| ·管理体制的交叉性 | 第18页 |
| ·动态的过渡性 | 第18-19页 |
| ·郊区村村务管理的新特点 | 第19-22页 |
| ·当前农村村务管理现状 | 第19-20页 |
| ·郊区村务管理的新特点 | 第20-22页 |
| ·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理论依据 | 第22页 |
| ·模式理论 | 第22页 |
| ·多中心管理理论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4页 |
| 第3章 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常宁市为例 | 第24-32页 |
| ·常宁市郊区村经济社会现状 | 第24-26页 |
| ·农户分化为二兼农户和纯非农户 | 第25页 |
| ·分化了的农户成员大多在本地区就业 | 第25页 |
| ·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 | 第25页 |
| ·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 第25-26页 |
| ·村集体经济相对发达 | 第26页 |
| ·常宁市郊区村村委会的角色新特点 | 第26-27页 |
| ·与农业的关联性减弱 | 第26页 |
| ·从组织向实体转变 | 第26页 |
| ·法人地位被强化 | 第26页 |
| ·权力呈扩大化 | 第26-27页 |
| ·常宁市郊区村村务管理的新特点 | 第27页 |
| ·发展重心向农村倾斜 | 第27页 |
| ·土地征为国有,统一按规划建好农民住宅 | 第27页 |
| ·“三个集中”,拓展发展空间 | 第27页 |
|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提升医疗保障,强化低保保障 | 第27页 |
| ·常宁市郊区村村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27-30页 |
|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第27-28页 |
| ·民主法制进程缓慢 | 第28-29页 |
| ·农保的力度仍然不高 | 第29页 |
| ·阻碍“三个集中”的三个瓶颈难以突破 | 第29-30页 |
| ·实现多中心管理面临的障碍与阻力 | 第30-31页 |
| ·政府职能存在诸多问题 | 第30页 |
| ·市场力量的强弱程度制约着多中心制度安排实现的可能性 | 第30页 |
| ·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 第30-31页 |
| ·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完善郊区村村务管理的对策 | 第32-37页 |
| ·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32-33页 |
| ·政府引导——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 第32页 |
| ·实现措施 | 第32-33页 |
|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 第33-34页 |
| ·村民为主——村民自治的加强 | 第33页 |
| ·实现措施 | 第33-34页 |
| ·引入市场机制 | 第34-35页 |
| ·市场运作——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34页 |
|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 第34-35页 |
|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 | 第35-36页 |
| ·提高农民素质 | 第35页 |
| ·发挥非体制精英的积极作用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37-39页 |
| ·主要结论 | 第37页 |
| ·本文的一些局限性和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附录A 郊区村调查问卷一(村民卷) | 第42-43页 |
| 附录B 郊区村调查问卷二(村干部卷)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