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编码激励超声血流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超声血流检测技术第9-12页
       ·超声血流检测技术的历史与现状第9-11页
       ·超声血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第11-12页
     ·超声编码激励技术第12-14页
       ·超声编码激励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3页
       ·医学超声编码激励技术的历史与现状第13-14页
     ·软件无线电思想概述第14-1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论文创新点第16-17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超声血流检测的基本理论与系统架构第19-31页
     ·超声血流检测的基本理论第19-25页
       ·超声波的性质第19页
       ·超声血流检测中的散射子第19-20页
       ·血流的声学特性第20-22页
       ·散射子运动产生的声学效应第22-25页
     ·血流速度剖面测量的正确性问题第25-27页
     ·超声血流检测系统的构成第27-30页
       ·CFI系统的基本结构第27页
       ·CFI系统存在的问题第27-30页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编码激励超声系统架构第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编码激励技术在超声血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第31-55页
     ·编码技术第31-41页
       ·编码激励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第31-32页
       ·编码激励效果评价指标第32-34页
       ·编码的选取第34-38页
       ·旁瓣的抑制第38-41页
     ·零相关窗互补码第41-48页
       ·基本原理第42-43页
       ·构造方法第43-46页
       ·ZCWC码的特性第46-47页
       ·ZCWC码测量血流速度剖面的原理第47-48页
     ·物理实验和结果第48-53页
       ·单反射面回波实验和结果第48-52页
       ·混合编码回波分离实验和结果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超声血流信号运动信息提取算法的研究第55-84页
     ·超声血流回波信号模型第55-58页
       ·传统的点速度信号模型第55-57页
       ·分布式速度信号模型第57-58页
     ·经典血流速度估计方法第58-62页
     ·基于频谱特征匹配的2-D FST算法第62-70页
       ·频谱特性分析第62-65页
       ·模板的选择和更新第65-66页
       ·模板的特征提取第66-67页
       ·相似性度量准则第67-68页
       ·分布搜索第68-69页
       ·2-D FST算法实现流程第69-70页
     ·基于分布式速度信号模型的TVJE算法第70-74页
       ·时延矢量第70-71页
       ·时延矢量与噪声子空间的正交特性第71-72页
       ·采样容积的动态划分第72-73页
       ·TVJE算法实现流程第73-74页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第74-75页
     ·计算机仿真实验和结果第75-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系统平台设计第84-106页
     ·超声检测系统平台的总体框架第84-85页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平台设计第85-100页
       ·超声编码激励产生模块第85-89页
       ·超声发射模块第89-91页
       ·超声接收模块第91-95页
       ·高速采集模块第95-99页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第99-100页
     ·系统平台的软件设计第100-105页
       ·CPLD的固件程序设计第100-103页
       ·DSP的信号处理程序设计第103-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硬件调试及流速测量实验结果第106-116页
     ·系统组成模块的硬件电路调试第106-109页
       ·超声编码激励产生模块调试结果第106-107页
       ·超声发射模块调试结果第107页
       ·超声接收模块调试结果第107-108页
       ·高速采集模块调试结果第108-109页
     ·模拟血流速度剖面测量实验第109-115页
       ·模拟血流循环实验平台第109-110页
       ·血流速度剖面测量实验研究第110-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流体技术的生物医学微流体芯片研究
下一篇:磷酸镁骨粘合剂的生物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