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35页 |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9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考察与界定 | 第19-24页 |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语词考察 | 第20-23页 |
二、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逻辑结构 | 第24-3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层次化 | 第24-26页 |
二、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结构层次 | 第26-3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31-3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32-35页 |
第一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 | 第35-58页 |
第一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方法论原则 | 第35-40页 |
一、对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运用 | 第35-37页 |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三、以苏为鉴,在探索中认识社会主义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价值目标 | 第40-47页 |
一、人民利益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根本价值标准 | 第41-42页 |
二、平等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核心价值目标 | 第42-45页 |
三、实现工业化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经济价值目标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实现途径 | 第47-58页 |
一、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国家政权 | 第47-49页 |
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 | 第49-50页 |
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巩固社会主义 | 第50-52页 |
四、通过开展阶级斗争发展社会主义 | 第52-54页 |
五、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平均分配实现经济平等 | 第54-56页 |
六、通过大跃进、人们公社化运动迈向社会主义的更高形态 | 第56-58页 |
第二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 | 第58-80页 |
第一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方法论原则 | 第58-63页 |
一、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探索社会主义 | 第58-60页 |
二、在准确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 | 第60-62页 |
三、从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 | 第62-63页 |
第二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价值目标 | 第63-73页 |
一、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再思考的理论背景 | 第63-64页 |
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塑 | 第64-66页 |
三、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66-68页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两大价值目标 | 第68-73页 |
第三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实现途径 | 第73-80页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73-75页 |
二、以改革为直接动力 | 第75-76页 |
三、在对外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 | 第76-78页 |
四、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社会主义 | 第78-80页 |
第三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一致性 | 第80-104页 |
第一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80-88页 |
一、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 | 第80-82页 |
二、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 | 第82-85页 |
三、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85-88页 |
第二节 文化基础的一致性 | 第88-99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与思维特征方面的相通之处 | 第88-93页 |
二、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与运用 | 第93-99页 |
第三节 把握相同的政治方向 | 第99-104页 |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第99-102页 |
二、实现中国现代化是共同的政治目标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 第104-136页 |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两者模式的差异 | 第104-117页 |
一、从"斯大林模式"到中国式"斯大林模式 | 第104-109页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超越 | 第109-112页 |
三、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 | 第112-117页 |
第二节 导致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客观因素 | 第117-129页 |
一、时代条件的变化 | 第117-123页 |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三、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换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主观因素分析 | 第129-136页 |
一、人生经历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 | 第130-133页 |
二、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 第133-136页 |
第五章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的当代启示 | 第136-171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性 | 第136-146页 |
一、社会主义观的每一次理论跃迁都是在解决前人留下的理论难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 第136-140页 |
二、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核"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保护带"的过程中发展的 | 第140-146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处理好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三种文化要素的关系 | 第146-157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种文化要素 | 第146-150页 |
二、毛泽东对三种文化要素的认识与实践 | 第150-153页 |
三、邓小平对三种文化要素的认识与实践 | 第153-156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处理好三种文化要素的关系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创新指向 | 第157-171页 |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157-158页 |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需面对的当代危机 | 第158-162页 |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方位 | 第162-165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市场经济与中国文化进一步对接 | 第165-167页 |
五、中国改革前景在于整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秀资源,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 第167-171页 |
结束语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