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论文

地衣芽孢杆菌CP-16降解羽毛关键酶高效表达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4页
    1.1 角蛋白第15-16页
        1.1.1 角蛋白组成与结构第15页
        1.1.2 角蛋白利用第15-16页
    1.2 角蛋白降解关键酶第16-17页
        1.2.1 角蛋白酶第16页
        1.2.2 二硫键还原酶第16-17页
    1.3 传统微生物诱变育种第17-18页
        1.3.1 紫外诱变第17页
        1.3.2 化学诱变第17-18页
        1.3.3 筛选方法第18页
    1.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第18-19页
        1.4.1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影响外源蛋白在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关键因素第19-21页
        1.5.1 启动子选择第19-20页
        1.5.2 高效信号肽筛选第20页
        1.5.3 前导肽改造第20-21页
        1.5.4 制备缺陷型宿主菌第21页
        1.5.5 构建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穿梭系统第21页
        1.5.6 提高载体与感受态转化效率第21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1.7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地衣芽孢杆菌CP-16 诱变选育第24-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2.1.1 菌种第24页
        2.1.2 培养基和主要化学试剂的配制第24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4页
        2.1.4 菌株复苏和种子液制备第24页
        2.1.5 地衣芽孢杆菌CP-16 紫外诱变第24-25页
        2.1.6 地衣芽孢杆菌CP-16 化学诱变第25页
        2.1.7 初筛第25页
        2.1.8 复筛第25页
        2.1.9 致死率计算第25-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2.2.1 紫外线对菌株的诱变效应第26页
        2.2.2 紫外诱变的初筛与复筛第26-27页
        2.2.3 硫酸二乙酯对菌株的诱变效应第27页
        2.2.4 硫酸二乙酯诱变的初筛与复筛第27-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CP-16 羽毛降解关键基因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第30-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3.1.1 菌株和载体第30页
        3.1.2 工具酶和试剂第30页
        3.1.3 培养基和主要化学试剂的配制第30-31页
        3.1.4 主要仪器设备第31页
        3.1.5 降解羽毛关键酶基因序列的克隆第31-33页
        3.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33页
        3.1.7 菌液PCR与基因测序第33页
        3.1.8 重组质粒的小量提取及酶切鉴定第33页
        3.1.9 枯草芽孢杆菌WB600 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33-34页
        3.1.10 菌液PCR与基因测序第34页
        3.1.11 酶活测定第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3.2.1 CP-16 基因组DNA提取第34-35页
        3.2.2 降解羽毛关键酶基因的克隆第35页
        3.2.3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5-36页
        3.2.4 重组菌株的表达第36-37页
    3.3 讨论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降解羽毛关键基因高效信号肽筛选第39-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4.1.1 菌株和载体第39页
        4.1.2 不同信号肽降解羽毛关键酶基因序列的克隆第39-43页
        4.1.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43页
        4.1.4 菌液PCR与基因测序第43页
        4.1.5 枯草芽孢杆菌WB600 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43页
        4.1.6 菌液PCR与基因测序第43页
        4.1.7 酶活测定第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4.2.1 无信号肽角蛋白酶基因的克隆第43页
        4.2.2 无信号肽角蛋白酶基因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表达分析第43-44页
        4.2.3 含有不同信号肽二硫键还原酶、角蛋白酶基因的克隆第44页
        4.2.4 含有不同信号肽二硫键还原酶、角蛋白酶基因重组表达分析第44-47页
        4.2.5 二硫键还原酶、角蛋白酶酶活性的测定第47页
    4.3 讨论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重组菌发酵条件优化第49-6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9-53页
        5.1.1 菌种第49页
        5.1.2 种子液制备第49页
        5.1.3 诱导时机对重组菌产酶影响第49页
        5.1.4 重组菌碳源优化第49-50页
        5.1.5 不同碳源组合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第50页
        5.1.6 重组菌氮源优化第50页
        5.1.7 不同氮源组合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第50-51页
        5.1.8 发酵时间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第51页
        5.1.9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配方第51-5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3-61页
        5.2.1 诱导时机对重组菌产酶影响第53-54页
        5.2.2 重组菌碳源优化第54页
        5.2.3 不同碳源组合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第54-55页
        5.2.4 不同碳源组合添加对重组菌产酶影响正交试验验证第55-56页
        5.2.5 重组菌氮源优化第56-57页
        5.2.6 不同氮源组合添加对重组菌产酶影响第57-58页
        5.2.7 不同氮源组合添加对重组菌产酶影响正交试验验证第58-59页
        5.2.8 发酵时间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第59页
        5.2.9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配方第59-60页
        5.2.10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配方结果验证第60-61页
    5.3 讨论第61-62页
    5.4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63-64页
    6.1 主要结论第63页
    6.2 创新点第63页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历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蛋白组研究热应激影响肉鸡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以及薄荷提取物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慢病毒Rev蛋白拮抗TRIM5α激活的AP-1通路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