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5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可集成模拟带通滤波技术概述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品质因数加强型LC带通滤波器 | 第26-29页 |
2.3 G_M-C带通滤波器 | 第29-31页 |
2.4 微机械滤波器 | 第31-35页 |
2.4.1 压电谐振腔 | 第32-33页 |
2.4.2 电容式传感谐振腔 | 第33-35页 |
2.5 周期时变带通滤波器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线性周期时变电路与系统分析方法 | 第39-60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频域分流法 | 第40-48页 |
3.2.1 单N路开关电容阵列 | 第41-44页 |
3.2.2 常规N路滤波器的性能瓶颈 | 第44-45页 |
3.2.3 双N路开关电容阵列 | 第45-48页 |
3.3 状态空间法 | 第48-55页 |
3.3.1 主体传输函数的推导 | 第49-52页 |
3.3.2 采样函数G_k(ω)的推导 | 第52-55页 |
3.4 频域转换矩阵法 | 第55-58页 |
3.4.1 转换矩阵 | 第55-56页 |
3.4.2 N路滤波器分析例子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LCR输入阻抗匹配N路滤波技术 | 第60-102页 |
4.1 引言 | 第60-62页 |
4.2 阻抗匹配的必要性 | 第62-69页 |
4.2.1 传输功率最大化 | 第62-63页 |
4.2.2 高速数字信号传输 | 第63-64页 |
4.2.3 高频放大器稳定性 | 第64-65页 |
4.2.4 滤波器性能鲁棒性 | 第65-66页 |
4.2.5 射频信号传输受传输线长短的影响 | 第66-69页 |
4.3 LC输入匹配网络 | 第69-73页 |
4.3.1 阻抗增大型LC网络 | 第70-73页 |
4.4 N路滤波器使用LCR网络实现输入阻抗匹配 | 第73-80页 |
4.4.1 输入匹配条件分析 | 第73-77页 |
4.4.2 关键参数C_M与R_(SW,TH)分析 | 第77-79页 |
4.4.3 迭代方法求解(C_M,R_M) | 第79-80页 |
4.5 幅频响应分析 | 第80-84页 |
4.5.1 匹配电压增益G_M | 第80-81页 |
4.5.2 双边3dB带宽ω_(3-dB,DSB) | 第81-82页 |
4.5.3 阻带最大抑制(ultimate rejection, Ult.Rej.) | 第82-84页 |
4.6 噪声与谐波混叠效应分析 | 第84-90页 |
4.6.1 噪声分析 | 第84-88页 |
4.6.2 谐波混叠效应分析 | 第88-90页 |
4.7 仿真验证 | 第90-96页 |
4.7.1 性能对比 | 第90-94页 |
4.7.2 设计例子 | 第94-96页 |
4.8 电路实现与测试结果 | 第96-10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ACTIVE-RC上变频高阶N路滤波技术 | 第102-165页 |
5.1 开关电容有源高阶滤波器综述 | 第102-113页 |
5.1.1 开关电容有源滤波器 | 第102-106页 |
5.1.2 开关电容高阶滤波器 | 第106-113页 |
5.2 ACTIVE-RC上变频高阶N路带通滤波器 | 第113-129页 |
5.2.1 Active-RC低通滤波器结构的演变 | 第114-121页 |
5.2.2 带通滤波器幅频响应 | 第121-125页 |
5.2.3 Active-RC与G_m-C的性能对比 | 第125-129页 |
5.3 非理想因素影响 | 第129-140页 |
5.3.1 寄生电容 | 第129-135页 |
5.3.2 非理想本振LO | 第135-139页 |
5.3.3 非零开关导通电阻 | 第139-140页 |
5.4 电路设计 | 第140-152页 |
5.4.1 幅频响应 | 第141-146页 |
5.4.2 噪声性能 | 第146-148页 |
5.4.3 线性度 | 第148-150页 |
5.4.4 输入阻抗匹配 | 第150-152页 |
5.5 电路实现 | 第152-156页 |
5.5.1 滤波器核心模块 | 第152-154页 |
5.5.2 LO产生电路 | 第154-156页 |
5.6 测试结果 | 第156-1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6.1 总结 | 第165-1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82-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