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立法标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9-11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9-10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1页 |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1.3.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2 道德立法的理论阐释 | 第12-18页 |
2.1 道德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1.1 法律与道德有着共同起源 | 第12-13页 |
2.1.2 法律追求道德价值 | 第13-14页 |
2.1.3 法律与道德功能互补 | 第14页 |
2.2 道德立法的传统积淀 | 第14-16页 |
2.2.1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 | 第14-15页 |
2.2.2 唐代的“礼法合治” | 第15-16页 |
2.3 道德立法的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2.3.1 道德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17页 |
2.3.2 道德立法是德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3 我国当前的道德立法实践现状及问题 | 第18-21页 |
3.1 “常回家看看”立法之可操作性问题 | 第18-19页 |
3.2 “让座”立法之必要性问题 | 第19页 |
3.3 “见义勇为”立法之可行性问题 | 第19-21页 |
4 道德立法的限度与标准 | 第21-28页 |
4.1 把握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 第21-22页 |
4.1.1 治理范围存在不同 | 第21页 |
4.1.2 治理重心有所不一 | 第21-22页 |
4.1.3 治理要求存在差异 | 第22页 |
4.1.4 治理路径存在区别 | 第22页 |
4.2 明确道德立法的几个标准问题 | 第22-27页 |
4.2.1 不同类型道德的立法对应不同的法律后果 | 第22-24页 |
4.2.2 道德立法体现宪法精神和原则 | 第24页 |
4.2.3 道德立法兼顾多元道德诉求 | 第24-25页 |
4.2.4 确保道德立法后的可操作性 | 第25-27页 |
5.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