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法律依据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3页
    一 选题依据第8页
    二 学术史回顾第8-11页
        (一) 国外第8-10页
        (二) 国内第10-11页
    三 研究方法第11-13页
        (一) 文献分析法第11页
        (二)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第11页
        (三) 比较研究法第11-12页
        (四) 案例研究法第12-13页
第一章 不作为犯罪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疑问及路径选择第13-23页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观点第13-14页
        一 学者的质疑第13-14页
        二 德国刑法的修订第14页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观点第14-16页
    第三节 我国立法的现实及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应采用的策略第16-23页
        一 我国的立法现实第16-19页
        二 承认不真正不作为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第19页
        三 从义务来源上寻找法律依据第19-23页
第二章 不同义务来源学说在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上的问题第23-28页
    第一节 形式的义务来源说的问题第23-24页
    第二节 实质的义务来源说的问题第24-26页
    第三节 形式义务与实质义务融合说的问题第26-28页
第三章 义务来源是否具有法律依据的分析第28-39页
    第一节 通说四形式来源第28-32页
        一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第28-29页
        二 职务上的义务第29-30页
        三 法律行为义务第30-31页
        四 先行行为的义务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刑法理论后续承认的义务第32-39页
        一 生活共同体第32-33页
        二 危险共同体第33-34页
        三 援助行为第34-35页
        四 危险源责任第35-37页
        五 危险发生领域的控制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下一篇: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中国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