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 第19-75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9-34页 |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 第19-25页 |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 第19-21页 |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 第21-22页 |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 第22-25页 |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 第25-28页 |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 第25页 |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 第25-28页 |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 第28-34页 |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 第28-31页 |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 第31-32页 |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 第32-34页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 第34-72页 |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 第35-37页 |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 第35-36页 |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37-42页 |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 第38页 |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 第39-42页 |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 第42-44页 |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 第44页 |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 第44-52页 |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 第44-45页 |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 第45-46页 |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 第46-49页 |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 第49-51页 |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 第51-52页 |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 第52-53页 |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 第52-53页 |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 第53页 |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 第53页 |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 第53-67页 |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53-58页 |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 第58-62页 |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 第62-67页 |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 第67-72页 |
·系统科学方法论 | 第67页 |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 第67-69页 |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 第69页 |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 第69-70页 |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 第70-72页 |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72页 |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72-74页 |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74-75页 |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 第75-114页 |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 第75-102页 |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 第75-77页 |
·湘乡市社会经济 | 第77-78页 |
·湘乡市自然环境 | 第78-83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78-80页 |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 第80页 |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 第81-83页 |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 第83-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 第86-102页 |
·小结 | 第102页 |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 第102-109页 |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 第103-104页 |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 第104-105页 |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 第105-108页 |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 第105-107页 |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 第107页 |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 第107-108页 |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 第108页 |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页 |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 第109-112页 |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 第110页 |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页 |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 第112-114页 |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 第114-147页 |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14-118页 |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第115-116页 |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 第116-117页 |
·排放量估算方法 | 第116页 |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 第116-117页 |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第117-118页 |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 第117页 |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页 |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 第118-126页 |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18-120页 |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第119页 |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 第119-120页 |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 第120页 |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 第120-124页 |
·研究概况 | 第1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20-1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23-124页 |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26-133页 |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 第126-129页 |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第126-127页 |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 第127页 |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 第127-128页 |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 第128-129页 |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 第129页 |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 第129-131页 |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 第130页 |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 第130-131页 |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 第131页 |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 第131页 |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133页 |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33-138页 |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 第133-136页 |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 第133页 |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 第133-134页 |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 第134-135页 |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 第135页 |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 第135-136页 |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 第136-137页 |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 第136页 |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 第136页 |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 第136-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38-145页 |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 第138-139页 |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 第138页 |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 第138-139页 |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 第139页 |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 第139-145页 |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 第139-140页 |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 第140-141页 |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 第141-143页 |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 第143-145页 |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 第145页 |
·小结 | 第145页 |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 第145-147页 |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 第147-168页 |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 第147-148页 |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 第148-156页 |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 第148-149页 |
·"9联产"小试流程 | 第148页 |
·肌醇市场培育 | 第148页 |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 第148-149页 |
·甾醇的技术开发 | 第149页 |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 第149-1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0页 |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 第150-152页 |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 第152-1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3-154页 |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 第154-155页 |
·"4联产"工艺流程 | 第154页 |
·投资估算 | 第154页 |
·经济评价 | 第154-155页 |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 第155-156页 |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156-158页 |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 第156-157页 |
·稻壳硅利用技术 | 第157页 |
·小结 | 第157-158页 |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 第158-166页 |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 第158页 |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 第158-159页 |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 第159-165页 |
·研究概况 | 第159页 |
·研究方法 | 第159-1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0-162页 |
·讨论 | 第162-165页 |
·小结 | 第165-166页 |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 第166-168页 |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 第168-183页 |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 第168-171页 |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 第168-169页 |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 第169-171页 |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 第171-173页 |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 第171页 |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 第171-173页 |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 第173页 |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 第173页 |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 第173-177页 |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 第173-175页 |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 第175-176页 |
·《基文》的优长 | 第175-176页 |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 第176页 |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 第176-177页 |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 第177-181页 |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 第177-179页 |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 第177-178页 |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 第178-179页 |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 第179-180页 |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 第179页 |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 第179-180页 |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 第180页 |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 第180-181页 |
5 研究结论 | 第181-182页 |
6 创新点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
作者简介 | 第199-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