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面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基于辽宁地区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适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及存在问题第17-18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第17页
        1.3.2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辽宁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调查与分析第20-30页
    2.1 预防性养护的概念第20页
    2.2 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措施第20-27页
        2.2.1 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方案第20-23页
        2.2.2 四新技术预防性养护技术方案第23页
        2.2.3 “节能减排”预防性养护技术方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第23-24页
        2.2.4 预防性养护措施适用性分析第24-25页
        2.2.5 预防性养护措施方案综合比选第25-27页
    2.3 辽宁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应用第27-28页
        2.3.1 超薄磨耗层第27-28页
        2.3.2 稀浆封层(微表处)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辽宁地区典型市政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第30-40页
    3.1 气候环境第30页
    3.2 辽宁地区沥青路面现状第30-38页
        3.2.1 检测方法及检测单元划分第30-31页
        3.2.2 路面技术评定第31-34页
        3.2.3 典型路段现状介绍—沈阳市泰山路第34-38页
        3.2.4 典型路段现状介绍-沈阳市南京南街第38页
    3.3 病害成因分析第38-39页
        3.3.1 裂缝类病害第38页
        3.3.2 松散类病害第38页
        3.3.3 变形类病害第38-39页
        3.3.4 恢复修补类病害第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基于AHP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与适用性研究第40-56页
    4.1 预防性养护不同养护措施的决策与适用性条件第40-41页
    4.2 预防性养护适用性决策的影响因素第41-42页
        4.2.1 路面自身状况第41页
        4.2.2 外界交通条件第41-42页
        4.2.3 环境影响条件第42页
        4.2.4 管养部门情况第42页
    4.3 预防性养护决策理论与适用性选择原则第42-45页
        4.3.1 预防性养护决策理论第42-44页
        4.3.2 预防性养护适用性选择原则第44-45页
    4.4 基于AHP预防性养护适用性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45-52页
        4.4.1 适用性模型的选择过程第45页
        4.4.2 基于AHP预防性养护的决策与适用性模型的建立第45-48页
        4.4.3 基于AHP预防性养护适用模型的应用第48-52页
    4.5 专家问卷调查表(样表)第52-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辽宁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用研究第56-68页
    5.1 高性能超薄磨耗层技术原材料第56-57页
        5.1.1 高性能改性沥青第56-57页
        5.1.2 粗集料第57页
        5.1.3 细集料第57页
        5.1.4 填料第57页
    5.2 高性能超薄磨耗层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验证第57-58页
        5.2.1 配合比设计第57-58页
        5.2.2 路用性能验证第58页
    5.3 高性能超薄磨耗层实施效果第58-60页
    5.4 SMA-13就地热再生配合比试验第60-64页
        5.4.1 原路面沥青混合料检验第60-61页
        5.4.2 再生剂掺量的确定第61页
        5.4.3 级配设计第61-62页
        5.4.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62-64页
    5.5 配合比设计性能验证第64-65页
        5.5.1 车辙试验第64页
        5.5.2 水稳定性试验第64-65页
        5.5.3 低温弯曲试验第65页
    5.6 SMA-13就地热再生实施效果第65-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6.2 工作展望第69-70页
附件1: 泰山路单元划分明细表第70页
附件2: 泰山路路面行驶质量(RQI)统计评价表第70-72页
附件3: 泰山路路面损坏状况(PCI)统计评价表第72-74页
附件4: 泰山路路面综合状况(PQI)统计评价表第74-75页
附件5: 南京南街单元划分明细表第75-76页
附件6: 南京南街路面行驶质量(RQI)统计评价表第76-78页
附件7: 南京南街路面损坏状况(PCI)统计评价表第78-80页
附件8: 南京南街路面综合状况(PQI)统计评价表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作者简介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横系梁设置对双柱墩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下一篇:BIM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