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PM_(2.5)研究概况 | 第10-18页 |
1.2.1 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PM_(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来源与形成机制 | 第12-14页 |
1.2.3 PM_(2.5)中硫酸盐硫同位素与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及应用 | 第14-18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与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3 能源结构 | 第21-22页 |
2.4 空气质量状况 | 第22-24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 第24-32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4-28页 |
3.1.1 采样点 | 第24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3.1.3 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 | 第25-28页 |
3.2 样品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样品前处理 | 第28-29页 |
3.2.2 样品测试 | 第29-32页 |
第4章 天津市PM_(2.5)的基本组成特征 | 第32-42页 |
4.1 天津市PM_(2.5)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4.2 天津市PM_(2.5)的水溶性无机组分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4.2.1 天津市PM_(2.5)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季节变化 | 第34-36页 |
4.2.2 天津市PM_(2.5)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昼夜变化 | 第36页 |
4.2.3 天津市PM_(2.5)水溶性离子组分不同天气条件的变化 | 第36页 |
4.3 PM_(2.5)中阴阳离子的相关性 | 第36-39页 |
4.4 PM_(2.5)中[NO_3~–]/[SO_4~(2–)]的比值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天津市PM_(2.5)中δ~(34)S-SO_4~(2–)的组成特征 | 第42-48页 |
5.1 PM_(2.5)中δ~(34)S-SO_4~(2–)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5.2 PM_(2.5)中δ~(34)S-SO_4~(2–)值的昼夜变化特征 | 第43-45页 |
5.3 不同天气条件对硫同位素值的变化特征 | 第45页 |
5.4 PM_(2.5)中硫酸盐来源初探 | 第45-46页 |
5.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6章 天津市PM_(2.5)中δ~(15)N-NO_3~–和δ~(18)O-NO_3~–的组成特征 | 第48-58页 |
6.1 天津市PM_(2.5)中δ~(15)N-NO_3~–和δ~(18)O-NO_3~–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6.1.1 天津市PM_(2.5)中δ~(15)N-NO_3~–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6.1.2 天津市PM_(2.5)中δ~(18)O-NO_3~–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6.2 天津市PM_(2.5)中δ~(15)N-NO_3~–和δ~(18)O-NO_3~–的昼夜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6.2.1 天津市PM_(2.5)中δ~(15)N-NO_3~–的昼夜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6.2.2 天津市PM_(2.5)中δ~(18)O-NO_3~–的昼夜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6.3 不同天气条件下δ~(15)N-NO_3~–和δ~(18)O-NO_3~–的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6.3.1 不同天气条件下δ~(15)N-NO_3~–的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6.3.2 不同天气条件下δ~(18)O-NO_3~–的变化特征 | 第53页 |
6.4 天津市PM_(2.5)中硝酸盐的来源及转化路径 | 第53-56页 |
6.4.1 硝酸盐的来源 | 第53-55页 |
6.4.2 硝酸盐的转化路径 | 第55-56页 |
6.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7章 天津市PM_(2.5)的来源探究 | 第58-64页 |
7.1 硫酸盐与硝酸盐的相关关系 | 第58-59页 |
7.2 氮同位素与硫位素的相关关系 | 第59-60页 |
7.3 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天津市PM_(2.5)中硝酸盐的源贡献 | 第60-61页 |
7.4 小结 | 第61-64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