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天津生态图书馆实腹钢梁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监测与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3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8-12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3-15页
        1.2.1 焊接温度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焊接应力场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2章 焊接过程有限元数值分析第18-66页
    2.1 研究对象第18-20页
        2.1.1 研究对象的背景第18-19页
        2.1.2 研究对象的焊接方法第19-20页
        2.1.3 研究对象的焊接参数第20页
    2.2 焊接的有限元理论基础第20-26页
        2.2.1 焊接温度场的有限元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2 焊接温度场与应力场理论的计算方法第21-23页
        2.2.3 材料属性及本构关系第23-24页
        2.2.4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第24-25页
        2.2.5 热源荷载模式选择第25页
        2.2.6 生死单元技术与边界条件第25-26页
    2.3 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26-47页
        2.3.1 35mm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26-32页
        2.3.2 50mm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2-39页
        2.3.3 80mm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9-46页
        2.3.4 不同厚度钢板焊接温度对比第46-47页
    2.4 焊接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7-63页
        2.4.1 35mm焊接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8-52页
        2.4.2 50mm焊接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2-57页
        2.4.3 80mm焊接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7-63页
        2.4.4 不同厚度钢板残余应力对比第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3章 监测概况及监测温度场分析第66-80页
    3.1 监测概况第66-69页
        3.1.1 工程概况第66-67页
        3.1.2 加载节点及焊缝形式第67页
        3.1.3 现场焊接情况第67-68页
        3.1.4 焊接方式第68-69页
    3.2 监测方案第69-75页
        3.2.1 监测方案的研究对象第69-71页
        3.2.2 监测仪器第71-73页
        3.2.3 温度监测方案第73页
        3.2.4 应变监测第73-75页
    3.3 温度场监测结果分析第75-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应力场监测结果第80-88页
    4.1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第80-81页
    4.2 应力监测结果对比第81-83页
    4.3 固定端处混凝土的状态第83-85页
    4.4 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第85-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控制焊接残余应力方法研究第88-92页
    5.1 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焊前措施第88-89页
    5.2 减少残余应力的焊后措施第89-91页
    5.3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6.1 结论第92-93页
    6.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8-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尾巨桉叶化感效应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影响
下一篇:混凝土材料围压作用下动态抗压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