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论文--模具论文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高压技术第15-17页
        1.2.1 超高压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2 超高压发生原理第16-17页
    1.3 超高压装置的设计原理第17-19页
        1.3.1 大质量支承原理第17-18页
        1.3.2 侧向支承原理第18-19页
    1.4 超高压装置简介第19-27页
        1.4.1 两顶锤式超高压结构第20-24页
        1.4.2 多顶锤超高压装置第24-26页
        1.4.3 剖分式超高压容器第26-27页
    1.5 有限元方法在超高压技术中的应用第27-30页
    1.6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4页
        1.6.1 课题意义第30-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第34-50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第34-38页
        2.2.1 设计思想第34-35页
        2.2.2 设计原理第35-37页
        2.2.3 技术特点第37-38页
    2.3 厚壁圆筒的力学分析第38-46页
        2.3.1 单层圆筒的受力第38-41页
        2.3.2 多层厚壁圆筒的受力第41-46页
    2.4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应力分析第46-49页
        2.4.1 年轮式超高压模具压缸内壁的受力分析第46-47页
        2.4.2 剖分式模具剖分块受力分析第47-49页
    2.5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有限元建模第50-64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第50-51页
    3.3 有限元建模第51-59页
        3.3.1 几何模型第51页
        3.3.2 网格单元选择第51-53页
        3.3.3 载荷与边界条件第53-55页
        3.3.4 材料的选择第55-58页
        3.3.5 接触与摩擦条件第58-59页
    3.4 失效准则的选取第59-60页
    3.5 硬质合金顶锤的设计第60-63页
    3.6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数值模拟分析与比较第64-92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结构尺寸第64-66页
    4.3 剖分式压缸的应力分析第66-79页
        4.3.1 预紧状态第66-70页
        4.3.2 工作状态第70-76页
        4.3.3 对压缸的优化第76-79页
    4.4 压缸内壁应力分析第79-87页
    4.5 实验验证第87-89页
    4.6 小结第89-92页
第五章 压缸离散化程度对模具的影响第92-104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压缸离散程度对应力的影响第92-100页
        5.2.1 等效应力分布第93-95页
        5.2.2 最大剪切应力分布第95-96页
        5.2.3 压缸内壁应力分布研究第96-98页
        5.2.4 支撑环应力第98-99页
        5.2.5 预紧力对压缸的影响第99-100页
    5.3 极限承压能力第100-101页
    5.4 实验验证第101-103页
    5.5 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支撑环离散对模具的影响第104-118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剖分层数第104-105页
    6.3 剖分层数对应力的影响第105-109页
        6.3.1 支撑环应力研究第105-106页
        6.3.2 径向应力分布第106-108页
        6.3.3 支撑环离散对位移的影响第108-109页
    6.4 具有两层支撑环的模具第109-113页
    6.5 多层离散化高压模具斜端面第113-116页
    6.6 小结第116-118页
第七章 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优化第118-130页
    7.1 引言第118页
    7.2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第118-121页
    7.3 剖分式高压模具结构的优化第121-122页
    7.4 参数对应力的影响第122-128页
        7.4.1 压缸高径比第122-123页
        7.4.2 压缸高度比第123-125页
        7.4.3 压缸外径第125-127页
        7.4.4 压缸锥角与端面角度第127-128页
    7.5 优化后的压缸应力第128-129页
    7.6 小结第129-13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研究成果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海水养殖地区哈氏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毒力菌株基因组分析
下一篇:超临界醇/水体系中碱木质素的催化液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