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细菌性鱼病论文

华南海水养殖地区哈氏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毒力菌株基因组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哈氏弧菌及其危害第12-15页
        1.1.1 哈氏弧菌命名第12页
        1.1.2 哈氏弧菌的主要特征第12页
        1.1.3 哈氏弧菌引起的疾病第12-14页
        1.1.4 哈氏弧菌致病机理第14页
        1.1.5 哈氏弧菌的防治第14-15页
    1.2 细菌分型及哈氏弧菌分型第15-17页
        1.2.1 细菌分型的定义第15页
        1.2.2 细菌分型方法第15-16页
            1.2.2.1 表型分型方法第15页
            1.2.2.2 分子分型方法第15-16页
        1.2.3 哈氏弧菌分型第16页
        1.2.4 毒力菌株生物标记筛选第16-17页
    1.3 测序技术的发展第17-22页
    1.4 哈氏弧菌全基因组测序第22-2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3-26页
2 哈氏弧菌分型、致病菌筛选及菌落形态分析第26-4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1页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6页
        2.1.2 菌株第26-28页
        2.1.3 石斑鱼第28页
        2.1.4 细菌DNA提取第28-29页
        2.1.5 RAPD引物筛选第29-30页
        2.1.6 RAPD-PCR分型第30页
        2.1.7 ERIC-PCR分型第30页
        2.1.8 聚类分析第30页
        2.1.9 致病菌确定第30-31页
        2.1.10 致病菌菌落形态描述第31页
    2.2 实验结果第31-38页
        2.2.1 RAPD引物筛选第31页
        2.2.2 RAPD分型第31-33页
        2.2.3 ERIC-PCR分型第33-34页
        2.2.4 毒性实验结果第34-36页
        2.2.5 重分离菌株RAPD鉴定第36-37页
        2.2.6 致病菌的菌落形态第37-38页
    2.3 讨论第38-41页
3 哈氏弧菌致病菌株的毒力基因PCR分析第41-4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3.1.1 细菌及引物第41-42页
        3.1.2 毒力基因PCR分析第42-43页
    3.2 结果第43-47页
        3.2.1 致病菌株中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第43页
        3.2.2 非致病菌株中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第43-47页
    3.3 讨论第47-49页
4 哈氏弧菌致病菌株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第49-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4.1.1 菌株第49页
        4.1.2 生物标记的确定第49-50页
        4.1.3 引物设计筛选第50页
        4.1.4 引物特异性验证第50页
        4.1.5 引物灵敏度检测第50-51页
        4.1.6 序列第51页
    4.2 结果第51-56页
        4.2.1 生物标记克隆测序第51-52页
        4.2.2 引物设计第52-54页
        4.2.3 引物特异性验证第54-55页
        4.2.4 引物灵敏度检测第55-56页
    4.3 讨论第56-57页
5 哈氏弧菌致病菌株GDH11385毒力特征及致病机理研究第57-7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5.1.1 实验材料第57-58页
        5.1.2 菌株GDH11385对水产动物的毒性第58-60页
            5.1.2.1 对不同水产动物的毒性检测第58-59页
            5.1.2.2 菌液的毒性来源检测第59页
            5.1.2.3 对斜带石斑鱼的LD_(50)测定第59页
            5.1.2.4 感染石斑鱼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第59页
            5.1.2.5 不同感染方式对感染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5.1.3 哈氏弧菌对小白鼠的毒性检测第60-61页
            5.1.3.1 菌液制备第60页
            5.1.3.2 腹腔注射感染第60页
            5.1.3.3 病原确定第60页
            5.1.3.4 感染患病小白鼠组织病理学检查第60-61页
            5.1.3.5 对小白鼠的LD_(50)计算第61页
    5.2 结果第61-69页
        5.2.1 哈氏弧菌GDH11385对不同水产动物的毒性第61-65页
            5.2.1.1 对多种水产动物感染结果第61-62页
            5.2.1.2 菌悬液毒性来源检测结果第62页
            5.2.1.3 对斜带石斑鱼的LD_(50)测定第62页
            5.2.1.4 感染患病石斑鱼的组织病理检查第62-63页
            5.2.1.5 不同感染方式对感染效果的影响第63-65页
        5.2.2 哈氏弧菌对小白鼠的毒性检测结果第65-69页
            5.2.2.1 哈氏弧菌对小白鼠的感染结果第65-67页
            5.2.2.2 感染患病小白鼠组织病理检查第67-69页
            5.2.2.3 菌株GDH11385对小白鼠的LD_(50)值测定第69页
    5.3 讨论第69-72页
6 石斑鱼育苗池弧菌调查及ERIC-1型菌株耐药性分析第72-81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6.1.1 实验材料第72-73页
        6.1.2 细菌分离鉴定第73-74页
        6.1.3 细菌毒性鉴定第74页
        6.1.4 ERIC分子分型第74页
        6.1.5 药敏实验第74-75页
        6.1.6 数据统计第75页
    6.2 结果第75-79页
        6.2.1 细菌分离及感染结果第75-76页
        6.2.2 ERIC-PCR分型第76-77页
        6.2.3 药敏实验第77-79页
    6.3 讨论第79-81页
7 哈氏弧菌GDH11385菌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1-110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7.1.1 哈氏弧菌菌株第81页
        7.1.2 哈氏弧菌的16s rDNA测序鉴定第81页
        7.1.3 哈氏弧菌的基因组DNA提取及质控第81页
        7.1.4 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第81-82页
            7.1.4.1 测序流程第81-82页
            7.1.4.2 Pacbio RS Ⅱ建库测序第82页
            7.1.4.3 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组装第82页
            7.1.4.4 基因组成份分析第82页
        7.1.5 基因的预测及注释第82-83页
            7.1.5.1 软件预测分析第82页
            7.1.5.2 基因的功能分析第82-83页
            7.1.5.3 RNA分析第83页
        7.1.6 哈氏弧菌毒力基因分析第83页
            7.1.6.1 毒力岛第83页
            7.1.6.2 毒力因子第83页
            7.1.6.3 水平转移基因分析第83页
            7.1.6.4 分泌系统基因簇分析第83页
        7.1.7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83页
    7.2 结果第83-108页
        7.2.1 哈氏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控第83-85页
        7.2.2 哈氏弧菌系统给进化地位第85-86页
        7.2.3 Pacbio RSII测序结果统计分析第86-106页
            7.2.3.1 测序数据原始统计第86-87页
            7.2.3.2 哈氏弧菌GDH11385全基因组拼接组装分析第87-92页
            7.2.3.3 哈氏弧菌GDH11385基因预测与基因功能分析第92-94页
            7.2.3.4 基因功能GO分类第94-96页
            7.2.3.5 水平基因转移分析第96-99页
            7.2.3.6 基因岛分析第99-101页
            7.2.3.7 毒力基因第101-103页
            7.2.3.8 细菌分泌系统第103-106页
        7.2.4 哈氏弧菌GDH11385比较基因组分析第106-108页
            7.2.4.1 哈氏弧菌比较第106-107页
            7.2.4.2 与哈氏弧菌QT520全基因组比较分析第107-108页
    7.3 讨论第108-110页
全文总结第110-111页
主要创新点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9页
附录第129-133页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间化合物Ti3Al(TiAl)/Ni基高温合金异质材料激光焊研究
下一篇:剖分式超高压模具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