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WY页岩气藏产能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页岩气等温吸附解吸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页岩气传质扩散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5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CN-WY页岩气藏地质特征 | 第21-26页 |
2.1 构造及断裂特征 | 第21-22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2.1.2 断裂特征 | 第22页 |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22-23页 |
2.2.1 地层特征 | 第22-23页 |
2.2.2 沉积特征 | 第23页 |
2.3 页岩储层特征 | 第23-25页 |
2.3.1 岩石矿物特征 | 第23页 |
2.3.2 有机质特征 | 第23-24页 |
2.3.3 物性特征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3 超临界页岩气密度特征研究 | 第26-31页 |
3.1 超临界页岩气密度特征实验 | 第26-29页 |
3.1.1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3.1.2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3.2 超临界页岩气密度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4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研究 | 第31-43页 |
4.1 页岩气等温吸附实验 | 第31-34页 |
4.1.1 实验原理 | 第31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4.1.3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4.2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4.2.1 过剩吸附与绝对吸附 | 第34-35页 |
4.2.2 基于吸附势理论数学模型推导 | 第35-37页 |
4.2.3 建立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4.3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的校验与分析 | 第38-42页 |
4.3.1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的校验 | 第38-41页 |
4.3.2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5 页岩气传质扩散数学模型研究 | 第43-55页 |
5.1 页岩气表面扩散 | 第43-46页 |
5.1.1 页岩气表面扩散机理 | 第43-44页 |
5.1.2 页岩气表面扩散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5.2 页岩气体相传输 | 第46-49页 |
5.2.1 页岩气体相传输机理 | 第46-48页 |
5.2.2 页岩气体相传输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5.3 页岩气传质扩散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9-54页 |
5.3.1 页岩气传质扩散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5.3.2 页岩气传质扩散模型的校验与分析 | 第49-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6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55-78页 |
6.1 页岩气流动综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6.2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6.3 页岩气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8页 |
6.3.1 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影响 | 第62-63页 |
6.3.2 传质扩散对生产动态影响 | 第63-65页 |
6.3.3 裂缝参数对生产动态影响 | 第65-68页 |
6.4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的校验及应用 | 第68-77页 |
6.4.1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的校验 | 第68-72页 |
6.4.2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72-77页 |
6.5 小结 | 第77-78页 |
7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