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1 引言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1 黑龙江省保障农业生产的要求第16页
        1.1.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第16-17页
        1.1.3 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需求第17页
        1.1.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应考虑多重属性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8-22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8-19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9-21页
        1.2.3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页
        1.3.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4页
        1.5.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6-29页
    2.1 基本概念第26-27页
        2.1.1 耕地第26页
        2.1.2 草地第26页
        2.1.3 林地第26页
        2.1.4 耕地后备资源第26页
        2.1.5 生态位第26页
        2.1.6 生态位适宜度第26页
        2.1.7 生态协调发展度第26-27页
    2.2 理论基础第27-29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页
        2.2.2 土地稀缺理论第27页
        2.2.3 生态位理论第27-28页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8页
        2.2.5 生态经济理论第28-29页
3 研究区及耕地后备资源概况第29-36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9-31页
        3.1.1 区位第29页
        3.1.2 行政区划第29-30页
        3.1.3 地形地貌第30页
        3.1.4 气候第30页
        3.1.5 土壤第30页
        3.1.6 植被第30页
        3.1.7 水文第30页
        3.1.8 矿产资源第30-31页
    3.2 社会经济概况第31页
        3.2.1 人口状况第31页
        3.2.2 经济发展水平第31页
    3.3 土地利用现状第31-32页
    3.4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第32-36页
        3.4.1 耕地后备资源的初步筛选第32页
        3.4.2 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及占比第32-35页
        3.4.3 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第35-36页
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第36-49页
    4.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条件及阈值的确定第36-37页
        4.1.1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条件及评价指标的选取第36页
        4.1.2 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评价指标阈值第36-37页
    4.2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评价指标量化第37-38页
        4.2.1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第37-38页
        4.2.2 评价指标量化第38页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8-39页
    4.4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适宜性级别划分第39-40页
        4.4.1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39页
        4.4.2 适宜性级别划分第39-40页
    4.5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第40-49页
        4.5.1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宜耕性分析第40-42页
        4.5.2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宜草性分析第42-44页
        4.5.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宜林性分析第44-46页
        4.5.4 耕地后备资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适宜程度的比较第46-49页
5 各乡镇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区第49-59页
    5.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第49-55页
        5.1.1 评价体系构建第49-50页
        5.1.2 评价指标量化第50-52页
        5.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52页
        5.1.4 评价结果第52-55页
    5.2 生态安全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分析第55-57页
        5.2.1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建立第55-56页
        5.2.2 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度计算及等级划分第56页
        5.2.3 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度分析结果第56-57页
    5.3 生态安全偶和协调发展水平分区第57-59页
6 不同生态协调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调整第59-66页
    6.1 不同生态协调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调整方向第59页
    6.2 不同生态协调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59-61页
        6.2.1 优良协调生态良好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59-60页
        6.2.2 勉强协调生态预警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60页
        6.2.3 濒临失调生态预警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60-61页
        6.2.4 轻度失调生态预警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61页
        6.2.5 严重失调生态中警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确定第61页
    6.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调整结果第61-66页
        6.3.1 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转移矩阵第61-63页
        6.3.2 调整后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类型数量及分布第63-66页
7 结论与讨论第66-68页
    7.1 结论第66-67页
    7.2 创新点第67页
    7.3 讨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浮式钻井平台升沉运动模拟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旁路优化控制的低灵敏度换热网络最优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