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驱避剂与引诱物的缔合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蚊虫驱避剂的驱避机理研究 | 第9-10页 |
1.2.1 蚊虫主动远离驱避剂的假说 | 第9-10页 |
1.2.2 蚊虫识别宿主气味受扰的假说 | 第10页 |
1.3 蚊虫驱避剂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1 初级定量阶段 | 第10-11页 |
1.3.2 多类型化合物定量阶段 | 第11-12页 |
1.3.3 双分子缔合定量阶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蚊虫驱避剂的QSAR研究 | 第15-23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5-17页 |
2.2.2 化合物结构式的构建和优化方法 | 第17-18页 |
2.2.3 蚊虫驱避剂QSAR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18页 |
2.2.3.1 计算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 | 第18页 |
2.2.3.2 构建不同描述符个数的QSAR模型 | 第18页 |
2.2.4 最佳模型的判定方法 | 第18页 |
2.2.5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2.3.1 获得不同描述符个数的QSAR模型 | 第18-19页 |
2.3.2 确定的最佳QSAR模型 | 第19-20页 |
2.3.3 最佳模型的检验结果 | 第20页 |
2.3.4 模型预测的驱避活性值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3页 |
3 蚊虫驱避剂与引诱物的双分子缔合作用研究 | 第23-39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2.1.1 蚊虫驱避剂 | 第23页 |
3.2.1.2 蚊虫引诱物 | 第23-24页 |
3.2.2 化合物结构式的构建和优化方法 | 第24-25页 |
3.2.3 缔合距离、角度和缔合能量的计算方法 | 第25页 |
3.2.4 双分子缔合体的QSAR建模方法 | 第25页 |
3.2.5 最佳模型的判定方法 | 第25-26页 |
3.2.6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3.3.1 双分子缔合体的缔合能量 | 第26-28页 |
3.3.2 双分子缔合的距离和角度 | 第28-33页 |
3.3.3 双分子缔合体的QSAR模型 | 第33-34页 |
3.3.4 双分子缔合体的最佳QSAR模型 | 第34-36页 |
3.3.5 最佳模型的检验结果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4 蚊虫驱避剂与引诱物的三分子缔合作用研究 | 第39-58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9-41页 |
4.2.1.1 蚊虫驱避剂 | 第39-41页 |
4.2.1.2 蚊虫引诱物 | 第41页 |
4.2.2 化合物结构式的构建和优化方法 | 第41页 |
4.2.3 缔合距离、角度和缔合能量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2.4 三分子缔合体QSAR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42页 |
4.2.5 最佳模型的判定方法 | 第42页 |
4.2.6 模型的检验方法 | 第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7页 |
4.3.1 三分子缔合体的缔合能量 | 第42-45页 |
4.3.2 三分子缔合的距离和角度 | 第45-52页 |
4.3.3 三分子缔合体的QSAR模型 | 第52-53页 |
4.3.4 三分子缔合体的最佳QSAR模型 | 第53-55页 |
4.3.5 最佳模型的检验结果 | 第55-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