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设计在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中的易用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动态图形设计发展 | 第10-11页 |
1.1.2 易用性研究介绍 | 第11-12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1.2.1 动态图形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易用性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课题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5.1 课题研究难点 | 第17页 |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7-20页 |
2 动态图形在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中的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2.1 动态图形的基本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动态图形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1.2 动态图形设计的演化过程 | 第20-23页 |
2.2 动态图形的视觉特性 | 第23-27页 |
2.2.1 时空多维性 | 第23-24页 |
2.2.2 交互逻辑性 | 第24-25页 |
2.2.3 视觉丰富性 | 第25-27页 |
2.3 动态图形在界面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 第27-32页 |
2.3.1 表现形式多元化 | 第28-30页 |
2.3.2 信息层级逻辑化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2-34页 |
3 易用性理念在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中的研究分析 | 第34-42页 |
3.1 易用性理念的基本概述 | 第34-35页 |
3.1.1 易用性基本理论归纳 | 第34页 |
3.1.2 用户界面设计中易用性规范原则 | 第34-35页 |
3.2 搭建易用性测试环境 | 第35-36页 |
3.2.1 梳理易用性测试的目的 | 第35页 |
3.2.2 合理筛选测试被访用户 | 第35-36页 |
3.2.3 明确定义测试的焦点任务 | 第36页 |
3.3 进行易用性测试工作 | 第36-38页 |
3.3.1 易用性测试的注意事项 | 第36-37页 |
3.3.2 测试工作的分析与结果解读 | 第37-38页 |
3.4 系统可用性量表评测 | 第38-41页 |
3.4.1 系统可用性量表的基本介绍 | 第39页 |
3.4.2 选择合适的测试时机 | 第39页 |
3.4.3 量表分值的计算 | 第39-40页 |
3.4.4 量表分析的结果解读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4 基于易用性进行动态图形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 第42-52页 |
4.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4.1.1 互联网技术条件的成熟 | 第42-43页 |
4.1.2 硬件设备载体的普及 | 第43页 |
4.1.3 设计趋势及体验需求的驱动 | 第43-44页 |
4.2 内部用户体验要素分析 | 第44-46页 |
4.3 动态图形的易用性设计原则 | 第46-48页 |
4.3.1 元素针对性原则 | 第46-47页 |
4.3.2 目标明确性原则 | 第47-48页 |
4.3.3 时机合理性原则 | 第48页 |
4.4 动态图形的易用性设计策略 | 第48-51页 |
4.4.1 确定用户场景 | 第48-49页 |
4.4.2 划分用户的信息渠道 | 第49页 |
4.4.3 构建时空维度坐标系统 | 第49-50页 |
4.4.4 调整图形运动曲线效果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5 界面设计中动态图形易用性设计实例 | 第52-74页 |
5.1 实例准备工作 | 第52-54页 |
5.1.1 同类实例现状 | 第52页 |
5.1.2 动态化效果评估 | 第52-54页 |
5.2 静态界面设计 | 第54-58页 |
5.2.1 信息架构建立 | 第54-55页 |
5.2.2 原型流程图设计 | 第55页 |
5.2.3 静态元素设计 | 第55-58页 |
5.3 动态图形设计 | 第58-71页 |
5.3.1 根据设计原则确定规范性 | 第58-59页 |
5.3.2 根据设计策略确定操作性 | 第59-60页 |
5.3.3 动态效果设计及对比 | 第60-71页 |
5.4 用户测试及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 | 第74-76页 |
6.1 成果总结 | 第74页 |
6.2 创新工作 | 第74页 |
6.3 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1 | 第80-82页 |
附录2 | 第82-8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