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客车骨架侧碰的仿真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汽车被动安全法规 | 第15-17页 |
1.4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国外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非线性有限元法与客车侧面耐撞性分析 | 第21-31页 |
2.1 非线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1.1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 第21-22页 |
2.1.2 虚功原理与有限元方程 | 第22-23页 |
2.1.3 显式时间积分与时间步长 | 第23-24页 |
2.1.4 本构关系 | 第24页 |
2.1.5 接触类型与接触算法 | 第24-25页 |
2.1.6 沙漏控制 | 第25页 |
2.2 侧面耐撞性分析 | 第25-29页 |
2.2.1 客车车身结构特点 | 第26页 |
2.2.2 客车侧面碰撞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2.2.3 客车碰撞方案的确定 | 第27页 |
2.2.4 混合动力客车骨架耐撞性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2.3 侧面碰撞分析的总体方案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建立客车有限元模型 | 第31-44页 |
3.1 混合动力客车结构特点和技术参数 | 第31-32页 |
3.2 混合动力客车骨架的有限元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整车骨架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2 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33-35页 |
3.2.3 模型的连接方式 | 第35-36页 |
3.2.4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36-37页 |
3.3 台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1 撞击车辆的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3.3.2 撞击车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4 混合动力客车侧面碰撞碰撞模型 | 第39-43页 |
3.4.1 装配侧面碰撞模型 | 第39-41页 |
3.4.2 初始参数设定 | 第41页 |
3.4.3 求解参数设定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客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 | 第44-61页 |
4.1 混合动力客车与MPV碰撞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4.1.1 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44-45页 |
4.1.2 车身运动与结构变形分析 | 第45-47页 |
4.1.3 车身测点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第47-49页 |
4.1.4 乘员舱侵入量分析 | 第49-51页 |
4.1.5 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 混合动力客车与大客车碰撞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4.2.1 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52-54页 |
4.2.2 车身运动与结构变形分析 | 第54-55页 |
4.2.3 车身测点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第55-57页 |
4.2.4 乘员舱侵入量分析 | 第57-58页 |
4.2.5 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 | 第58-59页 |
4.3 侧面耐撞性改进措施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