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机制分析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第22页 |
2.1.2 空间自相关 | 第22-23页 |
2.2 理论机制分析 | 第23-27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4 预算软约束理论 | 第25-26页 |
2.2.5 空间自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格局 | 第28-38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布概况 | 第28-32页 |
3.1.1 全国政府债务总体概况 | 第28-29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区域概况 | 第29-32页 |
3.2 各省市政府债务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32-33页 |
3.3 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关联性的成因 | 第33-37页 |
3.3.1 政府债务空间关联性的客观原因 | 第33-35页 |
3.3.2 政府债务空间关联性的主观原因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38-45页 |
4.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38-39页 |
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其动态分析 | 第39-40页 |
4.3 局部空间自相关及其动态分析 | 第40-43页 |
4.4 各省市债务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45-55页 |
5.1 理论模型 | 第45页 |
5.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第45-47页 |
5.2.1 变量选取 | 第45-46页 |
5.2.2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第46-47页 |
5.3 设定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5.3.1 一般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5.3.2 空间计量模型 | 第48页 |
5.4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1.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巨大且区域分布不均 | 第55页 |
6.1.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 第55-56页 |
6.1.3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 | 第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2.1 实行省域间的区域差异政策 | 第56页 |
6.2.2 科学设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 第56-57页 |
6.2.3 规范划拨跨省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 | 第57页 |
6.2.4 建立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 | 第5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奖励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