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产业演进理论 | 第17页 |
2.1.3 产业转移理论 | 第17-18页 |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2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3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不同视角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4 总体评价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山东省产业发展现状 | 第24-30页 |
3.1 山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 第24-25页 |
3.2 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25-29页 |
3.2.1 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3.2.2 山东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测度 | 第30-44页 |
4.1 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测度 | 第30-36页 |
4.1.1 模型选择 | 第30页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0-31页 |
4.1.3 山东省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结果 | 第31-36页 |
4.2 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测度 | 第36-38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7页 |
4.2.3 山东省各地市Lilien指数的测度结果 | 第37-38页 |
4.3 山东省与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比分析 | 第38-42页 |
4.3.1 山东省与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对比 | 第39-41页 |
4.3.2 山东省与江苏省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对比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44-58页 |
5.1 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PEST分析 | 第44-48页 |
5.1.1 政治环境 | 第44-45页 |
5.1.2 经济环境 | 第45-46页 |
5.1.3 社会环境 | 第46-48页 |
5.1.4 技术环境 | 第48页 |
5.2 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8-57页 |
5.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8-50页 |
5.2.2 主成分分析 | 第50-54页 |
5.2.3 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6.2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6.2.1 优化金融市场环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绿色支持 | 第58-59页 |
6.2.2 改变生产要素结构,从供给方面寻求产业升级动力 | 第59-60页 |
6.2.3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 | 第60页 |
6.2.4 加强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