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金属表面的地位和作用 | 第12-13页 |
| ·表面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 ·表面结构和性能 | 第15-20页 |
| ·理想表面结构 | 第15-16页 |
| ·清洁表面结构 | 第16-17页 |
| ·实际表面结构 | 第17-18页 |
| ·一些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 ·金属表面结构和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理论计算基础 | 第24-45页 |
| ·半经验势方法计算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EAM | 第25-26页 |
| ·MEAM | 第26-30页 |
| ·MAEAM | 第30-33页 |
| ·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理论基础 | 第33-45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Hartree-Fock方法 | 第34-36页 |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6-38页 |
| ·局域密度近似和广义梯度近似 | 第38-39页 |
| ·赝势法 | 第39-42页 |
| ·结构优化 | 第42-44页 |
| ·VASP软件包介绍 | 第44-45页 |
| 第3章 FCC金属Cu表面能和表面应力的各向异性分析 | 第45-61页 |
| ·表面能和表面应力 | 第45-48页 |
|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48-50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50-59页 |
| ·Cu三个低指数表面的表面能和表面应力 | 第50-52页 |
| ·Cu(hk0)簇表面的表面能和表面应力 | 第52-56页 |
| ·Cu(hh1)簇表面的表面能和表面应力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4章 FCC金属低指数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特性的研究 | 第61-86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62-64页 |
| ·MEAM计算FCC金属低指数表面原子结构 | 第62-63页 |
| ·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FCC金属低指数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特性 | 第63-64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64-84页 |
| ·FCC金属三个低指数表面的表面弛豫 | 第64-73页 |
| ·FCC金属三个低指数表面的(1×2)失错排重构 | 第73-76页 |
| ·Cu三个低指数表面的电子特性 | 第76-80页 |
| ·Pt三个低指数表面的电子特性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5章 FCC金属Cu台阶表面原子结构与电子特性的研究 | 第86-111页 |
| ·引言 | 第86-88页 |
|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88-92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92-109页 |
| ·层晶厚度收敛性测试 | 第92-94页 |
| ·Cu(100)台阶表面 | 第94-97页 |
| ·Cu(111)台阶表面 | 第97-99页 |
| ·Cu(110)台阶表面 | 第99-104页 |
| ·台阶表面弛豫规律 | 第104-106页 |
| ·台阶表面原子的电子特性 | 第106-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6章 FCC金属Pt(111)表面吸附的研究 | 第111-128页 |
| ·引言 | 第111-112页 |
|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112-115页 |
| ·MAEAM计算Pt(111)表面Pt原子吸附 | 第112-113页 |
| ·第一性原理计算Pt(111)表面和亚表面H原子吸附 | 第113-115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115-126页 |
| ·Pt(111)表面Pt原子吸附的能量和法向力 | 第115-119页 |
| ·Pt(111)表面和亚表面H原子吸附的表面结构和电子特性 | 第119-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结论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