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1.1 土壤中的真核微生物 | 第17-19页 |
1.1.1 土壤中的真菌 | 第17页 |
1.1.2 土壤中的原生生物 | 第17-18页 |
1.1.3 影响土壤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第18页 |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1.2.1 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 | 第20页 |
1.2.2 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第20-21页 |
1.2.3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1.3 微生物时空演替的研究概况 | 第22-27页 |
1.3.1 微生物生态学的测度 | 第22-23页 |
1.3.2 微生物群落时空演替模式 | 第23-24页 |
1.3.3 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1.4 丰富微生物和稀有微生物 | 第27-28页 |
1.4.1 丰富微生物和稀有微生物的定义 | 第27页 |
1.4.2 丰富微生物和稀有微生物的地理分布 | 第27-28页 |
1.5 网络分析在微生物生态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真菌群落结构和生物地理趋势 | 第32-47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以及气象数据的获取 | 第33页 |
2.2.3 DNA提取、扩增与测序 | 第33-34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5-44页 |
2.3.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第35-39页 |
2.3.2 不同试验因素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3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2.4.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 第44-45页 |
2.4.2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群落构建的机制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地理趋势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3.2.2 DNA提取、扩增与测序 | 第48-49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3.3.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第49-53页 |
3.3.2 不同试验因素对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3-56页 |
3.3.3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原生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3.4 讨论 | 第58-60页 |
3.4.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 第58-59页 |
3.4.2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原生生物群落构建的机制 | 第59-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大豆农田生态系统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微生物的共发生模式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4.2.1 数据采集 | 第62页 |
4.2.2 16S rRNA基因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 第62-63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63-6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4-79页 |
4.3.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64-67页 |
4.3.2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的共发生模式 | 第67-74页 |
4.3.3 基于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共同构建的共发生网络 | 第74-79页 |
4.4 讨论 | 第79-82页 |
4.4.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79-80页 |
4.4.2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的共发生模式 | 第80-81页 |
4.4.3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大豆农田生态系统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共发生模式 | 第83-103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84-8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85-100页 |
5.3.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的群落分布 | 第85页 |
5.3.2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85-93页 |
5.3.3 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在共发生网络中的地位 | 第93-100页 |
5.4 讨论 | 第100-101页 |
5.4.1 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在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的分布 | 第100页 |
5.4.2 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群落构建的机制 | 第100-101页 |
5.4.3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丰富和稀有真核微生物的共发生模式 | 第101页 |
5.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大豆生长过程中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演替 | 第103-125页 |
6.1 引言 | 第103页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6.2.1 数据采集 | 第103-104页 |
6.2.2 DNA的提取、扩增与测序 | 第104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104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04-122页 |
6.3.1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和原生生物群落组成 | 第104-106页 |
6.3.2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菌和原生生物的群落演替 | 第106-112页 |
6.3.3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核微生物的共发生模式 | 第112-122页 |
6.4 讨论 | 第122-124页 |
6.4.1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核微生物群落时间演替规律 | 第123页 |
6.4.2 非根际土和根际土中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演替驱动共发生模式的改变 | 第123-124页 |
6.5 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创新点 | 第12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5页 |
附录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