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中国扶贫开发趋向精准化 | 第12页 |
1.1.2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备受认可 | 第12-13页 |
1.1.3 高山纳凉村的扶贫成效显著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7-19页 |
2.1.1 贫困 | 第17页 |
2.1.2 旅游扶贫 | 第17-18页 |
2.1.3 旅游精准扶贫 | 第18页 |
2.1.4 高山纳凉村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2.2.2 社区参与理论 | 第19-20页 |
2.2.3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0-21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2.3.1 乡村旅游研究 | 第21-23页 |
2.3.2 旅游扶贫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3.3 关于“高山纳凉村”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 第26-36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9页 |
3.1.1 案例点选取 | 第26页 |
3.1.2 研究案例点介绍 | 第26-28页 |
3.1.3 高山纳凉村特点 | 第28页 |
3.1.4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开发中产生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 研究设计与问卷分析 | 第29-36页 |
3.2.1 研究设计 | 第29-31页 |
3.2.2 问卷分析 | 第31-36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50页 |
4.1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分析 | 第36-43页 |
4.1.1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4.1.2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差异分析 | 第38-43页 |
4.2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4.2.1 经济绩效感知因子分析 | 第43-45页 |
4.2.2 社会文化绩效感知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4.2.3 环境绩效感知因子分析 | 第46-47页 |
4.3 小结 | 第47-50页 |
5 高山纳凉村旅游扶贫优化研究 | 第50-56页 |
5.1 扶贫目标优化研究 | 第50-51页 |
5.2 旅游扶贫运行优化研究 | 第51-53页 |
5.2.1 贫困人口参与决策 | 第51页 |
5.2.2 贫困人口参与利益分配 | 第51-52页 |
5.2.3 贫困人口参与执行 | 第52页 |
5.2.4 贫困人口参与监督 | 第52-53页 |
5.3 旅游扶贫支持优化研究 | 第53-56页 |
5.3.1 政策支持 | 第53页 |
5.3.2 技术支持 | 第53-54页 |
5.3.3 人才支持 | 第54页 |
5.3.4 资金支持 | 第54页 |
5.3.5 社区管理支持 | 第54页 |
5.3.6 法律法规支持 | 第54-56页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附录B: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感知调查问卷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