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铁皮石斛破壁饮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7页
    1.1 中药超微粉发展概述第14-17页
        1.1.1 中药超微粉研究历程第14-16页
        1.1.2 中药超微粉的未来发展第16-17页
    1.2 中药破壁饮片发展概述第17-19页
        1.2.1 中药破壁饮片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2 中药破壁饮片的未来发展第18-19页
    1.3 铁皮石斛的研究概况第19-25页
        1.3.1 铁皮石斛资源状况第20页
        1.3.2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3 铁皮石斛的药效及临床研究第23-25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第25-27页
2 铁皮石斛超微粉碎及其产品研究第27-38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2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8-29页
        2.2.2 铁皮石斛超微粉制备第29页
        2.2.3 超微粉粒度分布及比表面积测定第29-30页
        2.2.4 超微粉休止角及流出速度特性试验第30页
        2.2.5 超微粉松装密度及振实密度特性试验第30页
        2.2.6 超微粉体持水力及膨胀力特性试验第30-31页
        2.2.7 超微粉体持水力及膨胀力特性试验第31页
        2.2.8 超微粉吸湿性试验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2.3.1 铁皮石斛超微粉制备工艺优化第32-34页
        2.3.2 超微粉碎对粉体的粒径分布与比表面积的影响第34页
        2.3.3 超微粉碎对粉体的休止角及流出速度的影响第34-35页
        2.3.4 超微粉碎对粉体的松装密度及振实密度的影响第35-36页
        2.3.5 超微粉碎对粉体的持水力及膨胀力的影响第36页
        2.3.6 超微粉碎对粉体吸湿性的影响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铁皮石斛破壁饮片研究第38-50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9页
        3.2.2 制粒工艺优化第39-40页
        3.2.3 性状第40页
        3.2.4 鉴别第40页
        3.2.5 检查第40页
        3.2.6 粒度分布第40-41页
        3.2.7 吸湿性第41页
        3.2.8 体外溶出度的研究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3.3.1 不同浓度乙醇对制粒工艺的影响第41-42页
        3.3.2 烘干温度对制粒工艺的影响第42页
        3.3.3 颗粒成型工艺的验证试验第42页
        3.3.4 外观性状比较第42-44页
        3.3.5 检查结果第44-46页
        3.3.6 铁皮石斛超微粉、破壁饮片和普通粉粒度分布第46页
        3.3.7 铁皮石斛超微粉、破壁饮片和普通粉吸湿性比较第46-48页
        3.3.8 铁皮石斛超微粉、破壁饮片和普通粉体外溶出度比较第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铁皮石斛破壁饮片HPLC指纹图谱第50-63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仪器与试剂第50-51页
        4.2.1 仪器第50页
        4.2.2 试剂与材料第50-51页
    4.3 方法与结果第51-61页
        4.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51页
        4.3.2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第51页
        4.3.3 HPLC分析条件第51页
        4.3.4 样品预处理方法优化第51-53页
        4.3.5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53-54页
        4.3.6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第54-58页
        4.3.7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58-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铁皮石斛破壁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第63-75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仪器与试剂第63-64页
        5.2.1 仪器第63页
        5.2.2 材料与试剂第63-64页
    5.3 实验部分第64-66页
        5.3.1 性状第64页
        5.3.2 鉴别第64页
        5.3.3 检查第64-65页
        5.3.4 浸出物第65页
        5.3.5 含量测定第65-66页
        5.3.6 稳定性研究第6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6-73页
        5.4.1 性状第66页
        5.4.2 薄层鉴别方法耐用性的考察第66-68页
        5.4.3 检查第68-70页
        5.4.4 浸出物第70-71页
        5.4.5 含量测定第71页
        5.4.6 稳定性研究第71-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6 总结和展望第75-77页
    6.1 总结第75页
    6.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作者简历第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和河南两地的数据分析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与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