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3-33页 |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范围 | 第13-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29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用法说明 | 第29-31页 |
四、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31-33页 |
第一章 17世纪以前华人移居越南的历史回顾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公元前3世纪至10世纪中叶以前 | 第34-38页 |
第二节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章 17—19世纪华人移居越南南方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43-59页 |
第一节 17—19世纪的东南亚地区形势: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殖民入侵 | 第43-45页 |
第二节 17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内形势:明清鼎革及明清两代海禁及解禁政策的影响 | 第45-50页 |
一、明清鼎革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二、明清两代海禁及解禁政策的影响 | 第47-50页 |
第三节 17世纪以来的越南国内形势:南北纷争、阮氏开发南方 | 第50-57页 |
一、南北纷争的局面 | 第50-52页 |
二、阮氏南进及南方大开发 | 第52-53页 |
三、郑阮对待华人的不同态度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南方华人的构成 | 第59-73页 |
第一节 "义不事清"的明末遗臣、难民 | 第59-65页 |
一、明末遗臣、难民——明香群体的形成 | 第59-61页 |
二、从"明香"到"明乡"的发展与嬗变 | 第61-65页 |
第二节 因经济原因而赴越的华商和贫民 | 第65-69页 |
一、因经济利益驱动而赴越的华商 | 第65-69页 |
二、为寻求更好生存条件而移居的贫民 | 第69页 |
第三节 移居越南南方的中国僧侣及归附于阮氏的华南海盗 | 第69-71页 |
一、南渡弘法的中国僧侣 | 第69-71页 |
二、归附于阮氏的华南海盗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17—19世纪华人移居越南南方的路线及分布状况 | 第73-85页 |
第一节 华人移居越南南方的路线 | 第73-74页 |
第二节 主要华人聚落在越南南方的分布状况 | 第74-84页 |
一、顺广地区华人聚落的分布状况 | 第74-77页 |
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华人聚落的分布状况 | 第77-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17—19世纪华人融入越南南方当地之状况 | 第85-108页 |
第一节 华人全面融入越南南方当地经济各领域 | 第85-93页 |
一、商业领域:华人融入越南南方当地经济最为深刻之领域 | 第85-89页 |
二、手工业领域:传授手工技艺,推动当地手工业大发展 | 第89-90页 |
三、农林渔业领域:将荒芜之地开发成为越南最富庶的米仓 | 第90页 |
四、服务业领域:为当地百姓生活提供便利,推动商贸进一步发展 | 第90-93页 |
第二节 华人深刻融入阮廷的内政外交 | 第93-98页 |
一、郑怀德事迹 | 第93-95页 |
二、潘清简事迹 | 第95-96页 |
三、吴仁静事迹 | 第96页 |
四、陈养纯事迹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华人逐渐融入越南南方当地社会 | 第98-103页 |
一、明乡群体的"中华性"与"越南化"并存的特质 | 第98-99页 |
二、明乡群体逐渐融入越南南方当地社会之过程 | 第99-103页 |
第四节 华人全面、深刻融入越南南方当地之原因分析 | 第103-107页 |
一、阮氏自身的需求 | 第103页 |
二、阮氏政权给与华人多项优待政策 | 第103-105页 |
三、阮氏政权的归化政策 | 第105页 |
四、华人自身的优势以及自觉、主动的融入意识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南方华人与中越文化交流融合 | 第108-135页 |
第一节 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 | 第108-118页 |
一、饮食和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 | 第108-113页 |
二、节日文化和婚丧习俗的交流融合 | 第113-116页 |
三、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文化教育 | 第118-124页 |
一、语言文字的交流融合 | 第118-121页 |
二、教育、文学、史学的大发展 | 第121-124页 |
第三节 艺术与建筑 | 第124-128页 |
一、艺术形式得到极大丰富 | 第124-126页 |
二、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 第126-128页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128-131页 |
一、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领域的交流融合 | 第128-129页 |
二、民间信仰领域的交流融合 | 第129-131页 |
第五节 中越文化发生全面、深刻交流融合之原因分析 | 第131-134页 |
一、南方华人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与推动作用 | 第131-132页 |
二、越南当地民众的慕华心理使其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成为惯势 | 第132页 |
三、越南南方统治阶层在制度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 第132-133页 |
四、越南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灵活的态度 | 第133页 |
五、华人,特别是明乡群体自觉、主动地融入越南当地文化 | 第133-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