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泸水市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滑坡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滑坡风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5页 |
2.1 地理与社会概况 | 第17-18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5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22页 |
2.7 泸水市滑坡灾害概况与危害 | 第22-25页 |
2.7.1 滑坡灾害概况 | 第22-23页 |
2.7.2 滑坡灾害危害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31页 |
3.1 数据源 | 第25-28页 |
3.2 处理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基础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3.2.2 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泸水市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31-54页 |
4.1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 第31-35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1-33页 |
4.1.2 信息量法 | 第33-34页 |
4.1.3 危险性评价程 | 第34-35页 |
4.2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5-36页 |
4.3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38页 |
4.3.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 第36-37页 |
4.3.2 评价指标因子分级(分类) | 第37-38页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页 |
4.4 危险性评价因子提取与量化 | 第38-47页 |
4.4.1 坡度 | 第38-39页 |
4.4.2 高程 | 第39-40页 |
4.4.3 水系 | 第40页 |
4.4.4 道路 | 第40-41页 |
4.4.5 岩性 | 第41-43页 |
4.4.6 断裂 | 第43页 |
4.4.7 土地利用 | 第43-44页 |
4.4.8 植被盖度 | 第44-45页 |
4.4.9 降雨量 | 第45-47页 |
4.5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47-49页 |
4.6 评价因子信息量值 | 第49-51页 |
4.7 危险性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泸水市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54-62页 |
5.1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 | 第54-55页 |
5.2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 第55-56页 |
5.3 易损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 第56-59页 |
5.3.1 社会易损性 | 第56-57页 |
5.3.2 经济易损性 | 第57页 |
5.3.3 物质易损性 | 第57-58页 |
5.3.4 环境易损性 | 第58-59页 |
5.4 易损性评价结果 | 第59-62页 |
第六章 泸水市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62-70页 |
6.1 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6.2 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63-64页 |
6.3 风险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6.4 滑坡灾害风险防治措施 | 第65-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71页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1-72页 |
7.2.1 存在的问题 | 第71页 |
7.2.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