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及站城一体化模式的发展 | 第9-10页 |
1.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规模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4.1 轨道交通枢纽 | 第16页 |
1.4.2 连接空间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空间构成特征 | 第21-53页 |
2.1 站城一体化模式 | 第21-23页 |
2.1.1 站城一体化的开发模式 | 第21-22页 |
2.1.2 站城一体化模式概念 | 第22页 |
2.1.3 城市生活系统 | 第22-23页 |
2.1.4 城市空间系统 | 第23页 |
2.2 站城一体化模式的功能构成 | 第23-30页 |
2.2.1 空间构成 | 第24-27页 |
2.2.2 商业空间 | 第27-28页 |
2.2.3 居住空间 | 第28-29页 |
2.2.4 办公空间 | 第29-30页 |
2.3 轨道交通枢纽的构成特征 | 第30-37页 |
2.3.1 城市轨道枢纽站空间特征 | 第30-32页 |
2.3.2 轨道交通枢纽内部空间构成特征 | 第32-34页 |
2.3.3 轨道交通枢纽内部换乘特征 | 第34-37页 |
2.4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其余公共交通一体化连接特征 | 第37-40页 |
2.4.1 公共汽车站、客运站 | 第37-38页 |
2.4.2 社会停车空间 | 第38-39页 |
2.4.3 自行车停车空间 | 第39-40页 |
2.5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室外空间一体化构成特征 | 第40-44页 |
2.5.1 轨道枢纽与城市街道一体化 | 第40-41页 |
2.5.2 轨道枢纽与城市广场一体化 | 第41-44页 |
2.6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型室内空间一体化构成特征 | 第44-51页 |
2.6.1 轨道枢纽与城市综合体一体化 | 第45-47页 |
2.6.2 轨道枢纽与地下街一体化 | 第47-49页 |
2.6.3 轨道枢纽与建筑中庭一体化 | 第49-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53-89页 |
3.1 轨道枢纽与城市空间的组合模式总结 | 第53-65页 |
3.1.1 地上枢纽站 | 第53-59页 |
3.1.2 地面枢纽站 | 第59-60页 |
3.1.3 地下枢纽站 | 第60-65页 |
3.2 轨道枢纽站与城市空间一体化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65-81页 |
3.2.1 枢纽站与其余公共交通空间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65-71页 |
3.2.2 枢纽站与城市室外空间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71-74页 |
3.2.3 枢纽站与城市综合体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74-76页 |
3.2.4 枢纽站与地下街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76-79页 |
3.2.5 枢纽站与建筑中庭的连接空间模式 | 第79-81页 |
3.3 轨道枢纽与城市空间一体化的步行流线组织 | 第81-87页 |
3.3.1 通勤及办公流线 | 第82-83页 |
3.3.2 商业流线 | 第83-85页 |
3.3.3 居住流线 | 第85-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总结、启示与展望 | 第89-92页 |
4.1 总结 | 第89-90页 |
4.2 启示 | 第90-91页 |
4.3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