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8-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四节 概念的界定和若干理想人格选取的依据 | 第12-16页 |
一、人格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理想人格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三、若干理想人格选取的依据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理想人格的内涵与实现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卢梭的自然人理想人格说 | 第16-19页 |
一、自然人理想人格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自然人理想人格的实现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康德的至善型理想人格说 | 第19-22页 |
一、至善型理想人格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至善型理想人格的实现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尼采的超人理想人格说 | 第22-25页 |
一、超人理想人格的内涵 | 第22-24页 |
二、超人理想人格的实现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协调型理想人格说 | 第25-28页 |
一、协调型理想人格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协调型理想人格的实现 | 第26-28页 |
第五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型理想人格说 | 第28-33页 |
一、自我实现理想人格的内涵 | 第28-31页 |
二、自我实现理想人格的实现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理论特色与时代影响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卢梭自然人理想人格的影响与践行 | 第33-34页 |
一、从康德看卢梭自由思想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自然人人格的践行经验 | 第34页 |
第二节 康德至善型理想人格的的光芒与困境 | 第34-36页 |
一、理性的光芒 | 第35页 |
二、先验的困境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尼采超人理想人格的反响与厄运 | 第36-38页 |
一、张扬生命的力量 | 第36-37页 |
二、主张英雄主义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弗洛伊德协调型理想人格的立论基础与现实指向 | 第38-39页 |
一、用性本能阐释人性和人格的本质 | 第38-39页 |
二、人性与文明冲突的调解 | 第39页 |
第五节 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看马斯洛自我实现型理想人格 | 第39-4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自我实现 | 第40页 |
二、自我实现型理想人格与中国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理论共性与现实启示 | 第42-55页 |
第一节 近现代西方若干理想人格的理论共性 | 第42-49页 |
一、追求个性自由 | 第42-43页 |
二、重视能力的培养 | 第43-45页 |
三、关注品行的修养 | 第45-47页 |
四、注重理性的监督 | 第47-48页 |
五、忽视践行的难度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近现代西方若干理想人格的现实启示 | 第49-55页 |
一、培植真、善、美的自由个性 | 第49-50页 |
二、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 第50-51页 |
三、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第51-52页 |
四、增强认识自我和社会的理性意识 | 第52-53页 |
五、建立合理的践行路径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